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关税战,一个似曾相识又剑拔弩张的场景,在2025年4月再度上演。
特朗普政府挥舞着“美国优先”大旗,以“对等关税”的名义,对中国等多国加征惩罚性关税。
然而中国毫不退让,率先在短短几日内便抬升关税并将美国关键领域“一网打尽”。

更令人惊诧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因无法忍受所谓“荒谬关税算法”,传出辞职风波。
一场全球性的贸易冲突是否将走向失控?抑或在多方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内部的分裂与摇摆会决定最终走向?
一、“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的冲击
特朗普官方在2025年4月2日强势宣布,对包括中国、越南、印度在内的多个国家加征惩罚性关税,幅度在34%-46%之间。
此举被冠以“对等关税”之名,核心逻辑是:如果某国对美产品征收高关税,美国也要“抬升”到同等水平。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算术对比,但背后的算法却颇具争议。

特朗普给出的一套关税算法,生拉硬扯了各国进口关税明面上的数字,却忽略了具体行业、贸易结构乃至双边谈判一贯遵循的多边规则。
一时间,世贸组织接连发声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单边做法“严重违背全球多边贸易秩序”,部分美国经济学家也直呼此举对美国市场和消费者弊大于利。
在此背景之下,美国股市迅速出现断崖式下挫。
道琼斯指数于政策公布后两日内暴跌5.6%,与制造业、科技股相关的企业市值仿佛在一夜间蒸发了大笔资金。
苹果、特斯拉等著名企业纷纷警告,关税上调将导致电子元件、核心零部件的成本瞬间飙升20%-30%,可能迫使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区。
全球供应链的震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美国真把“对等”推向极致,世界贸易将全面遭受打击。

而在这场撞击中,中国被列为最高税率(34%)对象,几乎承受了特朗普关税战“首要打击”的压力。
事实上,从早前就有分析人士担忧,中美贸易分歧迟早会进入新一轮的锋芒对抗;只是,这一次出手之狠、节奏之快,远超过去多年任何一场贸易争端。
二、中方反击:从精准到体系化层层推进
面对美国的单边行动,中国并未沉默很久,仅仅两天后(2025年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便宣布对美全品类商品加征34%关税。
农产品、汽车、化工品等所有美国商品,均被纳入这套反制措施之下。
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额外的关税正式生效。

这次反击并非“见招拆招”的孤立行为,而呈现明显的体系化色彩——除了关税反制,中国还诉诸多边机制,通过WTO提起诉讼,指控美方违反多边贸易原则,并迅速联手了欧盟、东盟等67个经济体提交联合声明,以聚合多国力量反制美国的“对等关税”。
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展现了雄厚的产业与市场支撑。
商务部公布的一系列举措,将16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集中发力于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誓要提升国产化率至7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5.2%、外贸顺差1.2万亿元、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的强劲数字,也给外界注入了对中国经济韧性的信心。
正因为中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做后盾,中方的反击看起来更像是“有备而来”。

从贸易战的硬核程度来看,当一个重要经济体具备足以支撑本土经济发展的底气时,对外实施的关税反击就不会显得虚张声势。
美国企业原本也期待中国会做“微调”,却没想到中国如此坚决而全面,甚至不惜在短期内与美国正面对抗。
这无疑给特朗普政府敲响了警钟:关税战绝非一方威慑就能轻易主宰走向,单边主义迟早将面临集体抵制。
三、美财长气得要辞职
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外动作凶猛,但对内却不算“铁板一块”。
财长贝森特(Steven Mnuchin,部分媒体翻译为斯科特·贝森特)的辞职传闻,正是白宫内部分歧的集中体现。

贝森特自上任以来就被视为与特朗普不对盘,他更倾向温和及谈判式的施压,而非“大刀阔斧”地对全球征收高额关税。
起初,他曾试图说服特朗普放缓对华加征的步调,主张使用WTO规则分批处理分歧。
然而白宫鹰派阵营显然占据主导,纳瓦罗等人坚持“短期阵痛换取产业链回流”,他们认为只有全面加税才能吸引更多制造企业回到美国本土。
据MSNBC的爆料,贝森特在多次政策会议上被边缘化,无法与特朗普达成任何妥协。
特朗普当面拒绝他关于“对等关税算法过于荒谬”的劝诫,并限缩了财政部对贸易谈判的影响力。

再加上海内外舆论对美国关税战的质疑升温,贝森特认为自己的名誉及可能的政治前途已遭严重损伤,故有意出走美联储以“另谋生路”。
离职传闻一旦传开,美国股市和政坛立刻产生波动。
华尔街显然更倾向贝森特所代表的利益,他离任可能意味着财政部在关税政策上的“温和派”声音将近乎消失,特朗普或将更加肆无忌惮地推动更激进的贸易保护行动。
回顾2018年的美墨关税危机期间,贝森特就曾与当时的财长努姆钦联手反对提高墨西哥输美商品关税,最后却以妥协收场。
如今,他依旧无法阻止特朗普同样的方法用在中国身上。
面对这份挫败感,贝森特或许真的走向“最后一搏”。

四、全球反关税联盟或正在成形
在美国与中国互相挥出关税大棒之后,全球其他国家也被波及。
欧盟、日韩、加拿大等地并非特朗普关税名单中的“路人”,而是同样或轻或重地被卷入“对等税率”范围。
欧盟本就是反对美国加征钢铁和铝制品关税的“坚定力量”。
在2025年4月中旬,欧盟委员会已正式表示将对美国钢铁、农产品等加征50%惩罚性关税,同时酝酿推出“购买欧洲法案”,对美企在欧盟公共采购上设置更多限制。
对欧盟而言,这项决定既是经济选择,也是政治姿态:若不迅速亮剑,特朗普下一步很可能迫使欧洲国家作出更大让步。

日韩两国同样混乱。
一方面,它们长期以来跟美国保持安全同盟关系,但另一方面,其制造业对美国市场也高度依赖。
如今,为了让自身企业免遭严重打击,日韩当局只能努力平衡:既要表达对美国措施的不满,又必须寻求豁免或减让。
韩国在4月中旬召集跨部门工作组,研究如何暂时削减对美军工和半导体设备依赖;日本政府则警示,“如果美国继续升级关税,日企可能会进一步外移产能。”
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相继发出预警:如果贸易战继续升温,2025年全球贸易量或整体萎缩3.1%,全球经济增速下降到1.9%。

IMF特别指出,美国本土消费者将承担七成关税成本,推高通胀并削弱消费能力;其中低收入家庭受打击最严重,“年损失超1300美元”的数据堪称触目惊心。
可以说,美国正在把众多贸易伙伴逼入“反关税联盟”的怀抱。
短暂的“阵痛”可能发酵成持久的全球贸易秩序动荡。
贸易战启动容易,收场却如骑虎难下。
五、这场关税战究竟要把全球贸易推向何处?
特朗普期望以关税刀锋迫使各国重新审视“美国优先”,殊不知这一操作不仅激起中国正面回击,也催生众多经济体迅速走到一起,共同抵御美国的单边行动。
如今特朗普政府内部的离心力不断上升:财长贝森特传闻辞职,意味着内部分裂的具象化;而在外部,则有从欧盟到东盟的多国对美国祭出整齐划一的对对碰。

整体而言,关税战背后是特朗普“算法霸权”和双边规则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
美国以“名义关税差值”来衡量所谓“对等”,大多忽略了贸易结构、历史条约和WTO原则。
不少人把这形容为“拿尺子丈量不规则图形”:结果必然不精确,也失去合理性。
与此同时,中方既通过WTO平台发起诉讼,也联合更多伙伴展示了凝聚力。
中国对美国输出的34%关税,不仅是对对等原则的“以眼还眼”,更在国内经济与产业升级中彰显了信心。
随着中国在先进制造、半导体、稀土领域的布局加速,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中国并不只是被动应对,而是蓄势已久。

贝森特的辞职传闻则加深了外界对美国内部裂痕的关注。
过去几年里,从白宫到华尔街,一直在就关税问题做“拉锯战”:有人笃信“大规模贸易战”能迅速换回外企回流美国,也有人认为这会破坏全球供应链,最终损害美国自身。
贝森特正是依托后者立场,多次企图让特朗普回到贸易磋商的正轨。
如今若他离去,白宫内的“温和杂音”也将进一步被边缘化。
至于这场关税战究竟要把全球贸易推向何处?
欧盟坚定反击,日韩上下犹豫,东盟国家也联手发声抗议美国……多重力量正在加快聚合。
如果局势持续胶着,不排除“更多人弹起,更多人被逼上舞台”。
毕竟,单边主义越走越远,各国只能想办法孩童般“抱团取暖”。
有分析认为,这正是一场全球贸易规则的关键考验:要么在对立中划出更多围墙,要么在谈判桌上共同拆墙。

正如人民日报一贯警示:贸易战没有赢家,霸凌者终将被噬。
当人们看到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背后是层层漏洞与霸权逻辑时,中方和国际社会的反击便成了一种必然。
危机虽大,也让更多人反思:秩序不应被某一国随意左右,规则理应在各方磋商和相互尊重中谋求升级。
结语
这场自2025年4月爆发的关税风暴,在美国“对等关税”旗号和中国“第一枪”率先开火下,已然牵动全球神经。
美财长贝森特酝酿辞职,各国围绕美国的单边行动掀起了密集反制。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博弈变得白热化:到底是靠关税战继续互扔石头,还是回到谈判桌拆掉那座无形的“隔墙”?

当更多声音意识到“龟缩保护”带来的高昂代价,或许才会回归合作共赢的轨道。
你怎么看这场来势汹汹却又进退维艰的混战?欢迎分享你的见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沈逸:很显然,特朗普没做好中国强势回应“对等关税”的准备
[2025-04-05]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 CCTV国际时讯.
[2025-03-28]
特朗普危矣?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与特朗普政策争议. 腾讯新闻.
[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