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李嘉诚用十年时间赌中国输,结果他自己输了,一个只剩下钱的商人
刚哥说法


十年前,当李嘉诚大举抛售中国资产转投英国时,香港中环的金融精英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李超人"商业嗅觉不同寻常。十年后的今天,当这位92岁的商人失去英国电信牌照和即将痛失巴拿马港口控制权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超人"用了10年赌中国输,最终是他输了,而且错得如此彻底。

误判国运的代价巨大

2013年至2015年间,李嘉诚旗下公司累计出售了内地和香港超过1000亿港元的资产。与此同时,他在英国开启"买买买"模式,将电力、天然气、水务、电信等基础设施资产收入囊中。这一系列操作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他不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

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位商业天才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他撤离的这十年,中国GDP从2013年的9.6万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8万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从1.7万辆飙升至近千万辆;光伏组件产量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

反观他重仓押宝的英国,不仅遭遇脱欧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长期陷入低迷,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更是远远低于期当初的预期。

商人可以精明,但精明不过时代;资本可以流动,但流动不过国运。李嘉诚最大的失误不在于商业算计,而在于对历史大势的误判——他低估了中国体制的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

没有根是他的致命弱点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有个致命缺陷——没有"根"。这里的"根"不仅指产业根基,更指与国家发展的深度绑定。当他将资产从中国转移到英国时,看似只是地理位置的改变,实则是切断了与母国的战略纽带。

在英国,他的基础设施投资很快遭遇政治狙击。2024年初,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长江集团退出电信业务。在巴拿马,他悄悄将经营多年的港口控股权贱卖给美国资本巨头贝莱德。

李嘉诚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西方标榜的"市场规则",在关键时刻总会让位于地缘政治。失去了祖国和人民的支持,再雄厚的资本也就成了无根之萍,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去和外界抗衡。

相比之下,那些深耕中国市场的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华为遭遇美国制裁时,有14亿人的国内市场作为后盾;当新能源车企开拓海外时,有"一带一路"提供支持。这种"商业+国家"的双轮驱动模式,恰恰是李嘉诚主动放弃的竞争优势。

短视思维葬送了大好良机

李嘉诚的失败还暴露了纯粹商业思维的局限性。他精于计算资产价格,却算不清政治账;擅长捕捉套利机会,却看不懂发展大势。这种短视在三个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产业层面,他执着于港口、地产等传统业务,错过了中国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的爆发式增长。十年前若将撤资的千亿资金投入新能源或半导体,今日回报何止数倍?

战略层面,他迷信"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教条,却忘了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分散投资反而会削弱议价能力。如今中资企业在海外遭遇不公时,可寻求政府支持,而"国际公民"李嘉诚只能独自应对。

价值层面,他始终奉行"在商言商"的准则,却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内涵。当中国企业家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领域贡献力量时,这位曾经的华人首富却在与中国保持距离。

与祖国同命运才是最佳选择

回望历史,成功的商业巨擘无不与国运共舞。晚清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因依附腐朽王朝而身败名裂;民国时期的荣氏家族因支持民族工业而基业长青。今天的商业案例同样印证:马云的阿里巴巴受益于中国数字经济崛起;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得益于中国制造升级。

商业成功需要与国运同频共振,逆势而为终将付出代价。跨国经营必须建立政治风险防火墙,单纯依赖商业契约风险巨大。企业价值不仅要看利润创造,更要看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

92岁的李嘉诚或许已无力扭转败局,但他的教训值得每个企业家铭记:商业的尽头是政治,资本的归宿是国家。在这个大国博弈的新时代,没有祖国支持的商业帝国,终究只是沙滩上的城堡。

李嘉诚输了

李嘉诚这十年,起初意气风发,想要靠着西方这棵大树发大财。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西方国家没有成为他的摇钱树,他自己却是在商场上丢盔弃甲,家当一件接一件的丢掉了,日子也越来越紧巴。

他一直信奉金钱是万能的,可是他忘记了没有根的资本就是水上浮萍,只能随风凋零。他不仅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在其执拗要将港口出售给美国企业后,他将会输得更惨。如今的李嘉诚,是一个输的只剩下钱和水军的商人。

悲哀啊!李嘉诚!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刚哥说法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