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万,公积金被扣2000,这钱到底算不算我的收入?”最近,一条关于“公积金是否计入工资”的话题引爆全网,超2亿打工人吵翻了天!有人怒吼“公积金就是工资的一部分,凭什么不算收入?”也有人委屈“扣了钱却拿不到手,这和直接发工资能一样吗?”更有网友灵魂拷问:“如果公积金算收入,那我是不是要为这笔‘隐形工资’多缴税?”
法律VS现实:公积金的“薛定谔状态”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公积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存,属于职工个人所有,理论上是工资的一部分。但诡异的是,个税计算时,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可以税前扣除,单位缴纳部分更不计入工资总额。这就导致了魔幻现实:
✅ 算收入:买房贷款时,公积金缴存额会被银行认定为“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贷款额度;
❌ 不算收入:个税起征点计算时,公积金像被施了隐身咒,5000元起征点里不包含它!
案例暴击:月薪1万,公积金=白送的“隐形工资”?
以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员工为例:
- 税前工资:10000元
- 公积金双边缴存:12%(个人1200元+单位1200元=2400元)
- 到手工资:10000-1200(公积金)-800(社保)-30(个税)=7970元
- 公积金账户:每月净增2400元(退休或买房才能提取)
矛盾点:
- 单位缴纳的1200元公积金,本质是公司额外发的“住房补贴”,但员工无法直接支配;
- 银行算收入时,却把这2400元当成“稳定现金流”,允许你用它贷款买房;
- 更魔幻的是,部分城市租房提取公积金时,还要按“工资比例”限制提取额度!
公积金“陷阱”大起底:你可能正在“被收入”!
1. 贷款时被“虚增收入”
多地公积金中心规定,贷款额度=缴存基数×倍数。比如柳州某职工月缴存基数5000元,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0×16=8万元!但实际到手工资可能只有4000元,这就导致“收入越高,还款压力越大”的悖论。
2. 个税“双重标准”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可税前扣除,但单位缴纳部分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这意味着:
- 单位多缴公积金=变相帮你避税(但钱拿不出来);
- 若单位按最低基数缴纳,你反而要为“虚高工资”多缴税!
3. 灵活就业者的“公积金之痛”
自由职业者若想缴纳公积金,需全额自付(单位+个人部分)。成都某自媒体人每月自缴1500元公积金,却因“缴存基数不足”,买房时贷款额度被限制为20万元,远低于预期。
专家支招:如何让公积金“变现”?
1. 租房提取:北京、上海等地允许无房职工按月提取公积金,最高可达3000元/月;
2. 大病提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可申请提取公积金支付医疗费;
3. 离职销户:跳槽或退休时,可一次性提取全部余额;
4. 公积金信用贷:部分银行推出“公积金贷”,最高可贷50万元,利率低至3.5%!
公积金到底算不算工资?答案取决于你站在哪个维度——法律上是“工资的一部分”,现实中却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财富”。与其纠结定义,不如学会利用规则:
✅ 入职前问清缴存基数和比例(5%-12%天差地别);
✅ 买房时优先用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贷低1.5%,100万贷款省30万利息);
✅ 定期查询公积金账户(防止单位少缴漏缴,追溯期长达10年!)

(数据来源:多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国家税务总局、权威法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