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近日,西非国家尼日尔军政府发布紧急政令,动用武力驱逐3名任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津德尔炼油公司和负责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的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中国籍高管,要求他们于48小时内离境,并对津德尔炼油公司的所有账户进行了查封冻结。
不仅如此,该国旅游部还借口所谓的“歧视性经营”,对中国投资的四星级酒店——阳光国际酒店进行关闭,并吊销其营业执照,该酒店开业于2015年,主要负责接待上述三家企业的员工。
该事件堪称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案例。

尼日尔,位于非洲西部内陆,面积约12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00万,历史上曾长期受法国的殖民统治,主要产业为农牧业,曾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虽然尼日尔经济不怎么发达,但却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铀资源,已探明铀、磷酸盐等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还有石油、煤炭等能源矿产以及锡、铁、黄金等金属矿藏。
尼日尔的矿产丰富,气候却十分恶劣,该国的乍得盆地更是被称做“地质学家的噩梦”,地表温度常年在50℃以上,各类传染病肆虐,大片是寥无人烟的荒地。

2003年,西方的石油公司由于开采难度大和利润低从这片沙漠撤离,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石油勘探队却迎难而上,也开启了中石油与尼日尔长达22年的合作。
中石油在尼日尔投资了众多石油项目,其中,阿加德姆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项目年产值占到了该国GDP的约10%,每年交税就占了该国税收的12.5%左右,2019年,中石油正式开始建设总投资40亿美元、全长2000公里的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设计日输送石油量达9万桶,可直接由贝宁塞梅港装船出口,2024年,首艘运载原油的货船出港,尼日尔约90%的石油出口都依赖于这条管道。
不仅如此,中油国际尼日尔公司还在尼日尔开展了大量的如向灾民捐款、捐教室、捐诊所等公益活动。

但就像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尼日尔也并不太平,2023年,尼日尔军人发动政变,扣押了总统巴祖姆,宣布成立“保卫祖国国家委员会”,接管政权,由总统卫队司令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出任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并成立过渡政府。
这个新上台的军政府打着“资源主权觉醒”的名头,不断强化对尼日尔矿产资源的掌控,去年要求美国撤走驻军,前不久又宣布退出法语国家组织(OIF)。
而中石油和尼日尔长达二十余年的友好合作,也在此时开始出现变数。

尼日尔军政府在上台后,巧立各种名目要求对与中石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并提出要双倍的原油分成,即从原来的15%升至30%,还借口“税务稽查”向津德尔炼油公司追讨1.3亿美元,并要求中石油和津德尔炼油公司加快本地化管理,提升尼籍员工的待遇。
而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或许是去年3月,中石油向陷入财政困境的尼日尔军政府提供了4亿美元的贷款,合同期限为12个月,年利率为7%,贷款用途为保障尼日尔的原油出口,帮助该国偿还债务。
在还款日期将至之际,尼日尔军政府明显想当“老赖”,反借所谓的“公平”为借口,要求安插不合格的当地高管进入中资企业,并企图以威胁和勒索等手段迫使中企提供新的贷款,说白了就是变相的勒索。
面对尼军政府的无理要求,中石油自然不会答应,也就导致了其采取暴力手段对待中资企业和工作人员。

中国的海外投资曾面临过多次地缘政治风险,比如2005年,中海油在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时,因受到美国的不公正对待而最终折戟,但都没有一起案例,达到像尼日尔此次行为的恶劣程度。

面对部分地区复杂的地缘环境,当受到不公对待时,一方面,需要中国企业拿起法律武器坚定保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军事力量支撑起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
毕竟,以德报怨还有下一句,那就是——何以报德?环顾历史,当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在开拓海外业务时,从不缺乏来自巨舰重炮的保驾护航,而东方大国虽长期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但也需要适当部署军事力量以保护我们在海外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