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浩瀚的海洋深处,潜艇犹如神秘的巨兽,承载着国家的战略力量和军人的使命。然而,深海并非永远宁静,潜艇也可能遭遇致命危机,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悲剧,便是这深海故事中最沉痛的一页。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在核潜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从发展脉络来讲,按时间和级别划分,它归为第三代;若依据技术特征与用途判断,又属于第二代。首艇长尾鲨号1958年开启建造工程,1961年正式服役,标志着美国海军水下力量的一次重大升级。整个级别共建造14艘,它们曾是美国海军的水下利刃,不过如今都已退役。但长尾鲨号的命运,早在1963年就被改写。

1963年4月10日,这是一个令美国海军刻骨铭心的日子。长尾鲨号在波士顿以东220海里处进行潜航试验,起初一切正常,通过系统电话持续汇报下潜进度。8时09分下潜至198米,8时35分距离试验深度仅差91米,8时53分正在接近目标,9时02分应答和航线都毫无异常。可仅仅11分钟后,9时13分,“云雀”号接到报告称发生小故障准备上浮,正在向压载水舱供气。然而,紧接着一阵巨大的破碎声传来,之后便陷入死寂,联络彻底中断。这场灾难致使129名官兵全部遇难,22枚核弹头也不知所踪。美国海军耗时6个月才寻到已成一堆碎片的残骸,打捞上来的,只有无尽的悲伤与谜团。
为何如此先进的核潜艇会瞬间解体?罪魁祸首是罕见的“海中断崖”现象。海洋中的海水密度并非一成不变,当海水密度出现剧烈变化时,潜艇就可能面临负密度梯度。这就好比在平地上突然遭遇一个巨大的陷阱,潜艇会迅速失去浮力,急速下沉。长尾鲨号正是如此,在强大水压作用下,坚固的艇身被轻易压扁,酿成惨剧。由于事发太过突然,救援力量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对着茫茫大海徒叹奈何。
并非只有美国遭遇这样的潜艇危机。中国372号潜艇也曾在训练中直面“海中断崖”这头恶魔。但令人惊叹的是,艇上官兵创造了奇迹。在短短180秒的生死关头,他们执行了30多个口令,完成500多个动作,而且零失误。这份精准与冷静,源自他们平日对演习的高度重视,每次训练都当作实战对待,才在关键时刻有了化险为夷的能力。这与长尾鲨号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平时训练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范围内,潜艇事故并不鲜见,其中多数都和“海水断崖”脱不了干系。简单来说,“海水断崖”就是海水密度的突变。潜艇依靠海水浮力航行,海水密度大,浮力就大。一旦潜艇从高密度海水层进入低密度海水层,浮力会急剧下降,潜艇便会快速下沉,军队里形象地称之为“掉深”。了解这一现象,对于潜艇安全航行至关重要,各国海军也因此不断改进潜艇技术和应对策略。
长尾鲨号的沉没是一场悲剧,却也为全球潜艇安全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海洋探索充满未知与风险,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掉以轻心。中国372号潜艇的成功脱险则证明,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在绝境中创造生机。在未来的海洋探索中,希望各国海军能从这些案例中汲取教训,让潜艇在深海中更安全地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