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联合军备公司总经理瓦迪姆·巴德卡对外强调,当前俄罗斯航空工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苏-34、苏-35和苏-57飞机的产量,并且明确表示今年每种飞机的产量都会增加。其中苏-35战斗机产量的大幅提升尤为引人关注,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也引发了关于其未来出口市场走向的诸多猜测,特别是中国是否还会在其出口名单之中。

苏-35战斗机原本的生产计划并非如此。最初,俄罗斯方面只打算生产200架,并且计划在苏-57战斗机投产后,逐步将其停产。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一计划。在冲突中,俄罗斯空天军面临着较大的装备损耗,对战斗机的需求急剧增加 。数量在战时变得比质量更为关键,苏-35战斗机作为俄罗斯航空航天部队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自然成为了增产的重点对象。

为了满足需求,俄罗斯工厂积极行动起来。在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以保障生产线的高效运作;同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对老旧设备和厂房进行升级改造,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维持更高的生产率。从实际成果来看,2025年3月,俄罗斯空天军确认于年初接收了首批新式苏-35战斗机,而且这批战机是经过大量改进的型号,号称“专为夺取空中优势任务而设计,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简单还是恶劣天气条件,都可以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俄罗斯在苏-35生产和改进上的努力。

中国是苏-35战斗机的第一个海外用户。早在2015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合同引进苏-35战斗机 ,当时中国对这款战机有着不小的兴趣。有关谈判开始得相当早,不过过程并不顺利,一直到2015年才签订最终合同,彼时歼-20战斗机已开始试飞。中国最终仅购买了24架苏-35战斗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自主研发了更先进的战斗机。不仅有性能出色的歼-16,还有代表着中国航空顶尖水平的五代机歼-20战斗机。这些国产先进战机的出现,使得大批量采购苏-35战斗机的空间已经不存在。原本俄罗斯满心期待着中国的追加订单,但歼-20战斗机服役后,苏-35对于中国空军而言,重要性大大降低,后续订单也就无从谈起。

在确定难以从中国获得追加订单后,俄罗斯开始积极谋划苏-35战斗机的其他出口市场。目前来看,有两个国家的订单将有力支撑未来几年苏-35战斗机的生产,这两个国家便是伊朗和阿尔及利亚。

伊朗方面,其空军拥有大量过时的战斗机,急需更新换代,从俄罗斯采购战机成为主要选择。有关伊朗引进苏-35战斗机的消息早已传出,并且伊朗方面也证实已经订购了苏-35战斗机。虽然目前尚不确定伊朗的采购数量,但至少24架起步,有消息称可能达到60到70架,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订单。

2025年3月13日,阿尔及利亚空军被证实成为苏-35战斗机的又一个用户。目前其订单规模尚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不会太少,至少24架,最终数量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此外,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和朝鲜等其他客户的可能性也不能被排除。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曾经阻止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引进苏-35战斗机的西方压力,未来也可能会消失。一旦俄乌战争结束,俄罗斯就能够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借着俄乌战争胜利之威,其军工出口很可能迎来大增长。美国媒体《军事观察》认为,在实现产量增加之前,俄罗斯空军收到的苏-35战斗机数量可能会减少,因为要开始准备用于出口,而实际上其出口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苏-57战斗机的国家来说,苏-35战斗机基本会成为其引进的首选。

俄罗斯航空工业底蕴深厚,尽管当前优先保证战争需求,但未来在满足国内需求后,完全有能力优先满足出口市场。苏-35战斗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在国际市场上仍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新买家的支持下,其生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持续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也将对全球军事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