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回国6年后重返美国,3句话点破人才流失困局
娱栀

文|娱栀

编辑|娱栀

前言

他是少年时就摘下全国数学奥赛金牌的天才,也是曾被无数中国学子仰望的“北大荣耀”;他在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高校中游刃有余,被国际学术界视作璀璨新星。

面对全世界的赞誉和美国大学抛来的高薪橄榄枝,他却毅然选择回国,回到了北京大学讲台,用实际行动诠释“科研报国”的理想主义情怀。

可令人意外的是,6年后他又果断离开,回到了大洋彼岸的学术中心,这一次他没有公开反驳质疑,也没有刻意低调,只留下了三句话,引起学术界与网友的广泛讨论。

这三句话不光揭开了一个天才心中的困惑,也暴露出一些令人难以回避的现实。

为什么这位曾以“报国”为使命的北大天才,再次踏上了归去的旅途?那三句话到底说了什么,又为何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

昔日归来为国育人

许晨阳的名字第一次走入大众视野,是因为他的选择太不“常规”,他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后,是犹他大学争抢的青年教授。

按常理发展,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国际顶尖学术圈深耕,享受高收入、轻松的研究环境以及广阔的资源支持,但他却放弃了眼前的一切,主动递交辞呈,回到了国内,回到了北京大学。

当时很多人说,这是一位真正的“归国学者”,一位带着信念回到祖国、回馈社会的青年代表。

他的导师田刚院士也专门发出邀请,希望他参与创建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为国家的数学事业添砖加瓦,他欣然接受,进入北大任教,从此开启了长达六年的教学与科研之路。

在这六年里许晨阳没有高调做宣传,也没接过一档综艺,他拒绝了各种商业合作,把全部的时间和心血投入到了教学和研究中。

他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讲解清晰、思维严谨,受到无数学子的追捧,他自己更是默默钻研代数几何,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多篇登上国际顶尖期刊。

他的研究方向推动了K-稳定性理论在双有理几何领域的发展,还带领团队解决了国内多个长期未能突破的难题,北大数学系的整体研究水平也因此提升了一个台阶。

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为庞加莱讲座的首位中国青年受邀者,还拿下了国际知名的拉马努金奖。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视为科研中坚力量的人,却在第六年,悄然离开了北京大学,回到美国,先是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正教授,不久后又转入普林斯顿大学继续科研。

那么他当初在美国的求学之路又是怎样呢?

许晨阳学术履历闪耀全球

许晨阳的离开令人感慨,但他这条路也绝不是一时冲动。他从小就是别人眼里的“数学神童”。

三岁识数、四岁能做加减法,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别人还在掰着手指数数,他已经可以默背乘法口诀了。

许晨阳青年时期

数学课上老师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有时候甚至能跳出常规思路,提出老师也没想到的解法。

家人起初只当他聪明,直到看到他连奥数题都能轻松做出,才意识到这孩子是真有“数学脑”。

虽不是全科优等生,但一提到数学,哪怕是再复杂的题,他都能沉下心来琢磨,初中后他进入了成都树德中学,这是全省数一数二的重点校。

在这里他遇到了更多高手,但他依然能脱颖而出,不久被选入四川省数学集训队,又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中摘得金牌,1999年他被直接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在北大他没有放慢节奏,反而越走越快,三年修完四年课程,提前获得保研资格,随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导师田刚院士是中国代数几何的领军人物,看他思维清晰、钻研深入,便推荐他出国深造。

田刚院士

许晨阳前往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师从世界著名数学家János Kollár,这是全球代数几何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研究团队里也聚集了全球各地的顶尖数学天才。

在这样的环境中,许晨阳非但没有被压住,反而快速适应,拓宽思维,突破过往惯性,仅用两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继续深耕代数几何。研究期间,他提出了多项前沿理论,还参与开发了一种基于K-稳定性的全新几何方法,引起国际学界高度关注。

研究一结束,他很快被犹他大学聘为青年教授,年纪轻轻就在国外数学界站稳了脚跟。

可以说从中国数学奥赛冠军,到普林斯顿博士、MIT博士后,再到美国高校任教,许晨阳的学术履历几乎代表了一个天才的“完美进阶”。

但也正是在犹他大学任教不到一年时,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他选择放弃一切回国。

那么他最后又为何选择离开呢?

三句话背后的现实

当许晨阳再次远赴美国的消息传出时,外界第一时间的反应,是震惊。但更大的声音,是质疑。

一时间“白眼狼”“学成离国”“为利是图”等标签涌向这个一直低调的数学家。

他没有公开辩解,没有大篇幅回应网络舆论,只是在一场小范围的交流中,轻描淡写地提了三句话,第一句:“学术造假的成本太低,认真做研究反而吃亏。”

第二句:“风气越来越浮躁,很多人搞学术不是出于热爱,而是奔着名利。”

第三句:“太看重资历和年龄,年轻人没法安心做事,也得不到公平机会。”

这三句话说得不多,却像是一记记重锤,砸在了中国学术界多年积压的问题上。

许晨阳不是第一个对学术不端发出声音的人,但他作为业内认可的青年数学家,这番话份量尤其重。

他曾在北大期间多次提到,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沉下心,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清朗的环境。

但现实中造假的新闻频频爆出,不少论文没有实质内容,却能靠关系顺利发表,有些人甚至根本没做过科研,只靠包装出来的“成果”在体制内稳步上升。

而更让人无力的,是环境的不支持,年轻科研人员申报经费时,各种标准林立,名额常常掌握在有资历者手中。

许晨阳曾申请出国参会,为了一个国际会议报批流程耗时三个月,最终还被拒了两次,因为流程繁琐,他错失了一次与国际学术权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这样的限制,不仅影响他个人的学术进展,也削弱了他对国内科研环境的信心,再加上在教学中,他也亲眼看到学生们越来越难以专注学术。

有些学生把科研当跳板,有些人更在意职称、奖金和留学推荐,他理解年轻人有现实压力,但这股浮躁风气,让他这个真心热爱数学的人感到孤独。

而当麻省理工再次向他伸出橄榄枝,并给出足够学术自主权和资源支持时,他不再犹豫,不是因为待遇,不是因为国外的光环,而是因为他想回到一个“能安静思考问题”的地方。

天才的离开是损失

许晨阳不是唯一的例子,在中国科学界,还有很多优秀人才曾经历类似的挣扎。

清华才女颜宁,也曾因为多次院士评选失败、学术评价体系复杂而选择出国。

她原本是清华的博士导师,年纪轻轻便带领团队攻克膜蛋白结构难题,被誉为“中国生物科学的希望”。

但现实是,她的申请几度被搁置,有人说她“资历尚浅”,有人说她“不懂人情世故”。

最终她选择辞职,远赴美国,加入普林斯顿大学,出国后她成绩斐然,很快就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但她也没忘记祖国,在她名声正盛时,她选择回到中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用实际行动回应那些质疑她“出走”的声音。

她的回归,像极了许晨阳当初的决定,不是逃避,而是愿意为国家学术事业做些实事。

类似的故事,还有北大的“数学黄金一代”,当年一群被誉为“天才学子”的青年同时保送进北大数学系,许晨阳只是其中之一。

这群人中,大多数后来都去了普林斯顿、哈佛这样的学术高地,虽然其中有不少人选择回国任教,但也有像恽之玮一样,至今仍留在麻省理工从事基础研究。

结语:

许晨阳的两次抉择、三句话,不光道出了一个天才科学家对学术初心的坚守,更证明了出当前科研环境中的困境与矛盾。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国内的科研环境必将更加成熟健康,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更多像许晨阳一样的科学家,不再需要“再次离开”,而能在热爱的土地上安心研究、自由探索。

文汇报所发布《数学天才许晨阳:对那些有兴趣的年轻人,过度的训练在能力和心理上阻碍了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

百度百科所发布

澎湃新闻所发布《许晨阳:加入麻省理工是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看,不代表不回来》

抖音所发布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