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啊,活到七十岁才算真明白些事儿。
要说这世上最让人琢磨不透的,还得是跟儿女的缘分。
以前总想着“养儿防老”,可到了这把年纪才明白,儿女是来报恩还是讨债的,早在他们成家那会儿就能瞅出端倪。
我年轻时总盼着孩子们长大,从他们呱呱落地开始,我这辈子就跟陀螺似的围着他们转。
大儿子从小聪明,读书成绩顶呱呱,可跟家里人的交流少得可怜;小女儿成绩一般,但特别贴心,没事就往我怀里钻。
那时候我就琢磨,这俩孩子以后能对我咋样呢?

一、先说大儿子
这小子打小就懂事,大学毕业找了个体面工作,成家的时候我掏空了积蓄帮他置办婚礼。
可他倒好,结婚后每次回来都跟客人似的,屋里转一圈就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有次我腿摔伤了,他搁电话里说:“爸,我实在抽不开身,要不给您雇个护工?”
话是孝顺,可听着总像隔着层玻璃。
后来我才想明白,这可能就是《论语》里说的“礼有余而情不足”吧。
二、再说二女儿
倒是二女儿让我意外。
这丫头从小倔得像头牛,结婚时非得自己张罗婚礼,连我们老两口想帮忙都不让。
一开始我心里老大不痛快,可后来发现她虽然嘴上不说,行动上却比谁都贴心。
有天半夜我胃疼得厉害,迷迷糊糊听见门响,睁眼一看是她裹着大衣从城里赶回来,手里还攥着刚买的药。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诗经》那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原来她的爱都藏在细节里。
三、最让人寒心的是小儿子
从小我们惯着他,要星星不给月亮,结婚时房子车子全包了。
可这小子成家后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逢年过节人影都见不着。
去年老伴住院,我给他打电话,他支支吾吾说:“公司刚接了个大项目,实在走不开。”
挂电话前还补了句:“爸,您别老折腾,现在年轻人压力多大您知道吗?”
这话听着像刀子,扎得人心里生疼。
孔夫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可到他这儿全成了耳旁风。
四、儿女的德行真能从小看到老
现在想想,儿女的德行真能从小看到老。
那些懂得感恩的,成家时不会把父母当外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商量着来。
就像《增广贤文》里说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家心里记着你的好。
反过来那些自私的,早把父母的付出当理所当然,结婚就跟换了个人似的,连句暖心话都懒得说。
五、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不过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龙应台写《目送》时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有些孩子天生嘴笨,但会悄悄给你买降压药;有些孩子远在外地,视频时总问“家里缺啥不”。
就像陶渊明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真正的孝心不在形式,在真心。
六、把与儿女的缘分看明白
如今我常坐在院里晒着太阳,看落叶在脚边打转。
人活七十古来稀,跟儿女的账早该算明白了。
不管他们报恩还是讨债,总归是这辈子割不断的缘分。
就像《菜根谭》里写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咱们呐,就当是种了棵果树,有的早结果,有的晚开花,有的甚至成了歪脖子树,但总归是自己亲手栽的,还得笑着护着。
要说最后的心得,倒想起苏轼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这些当爹妈的,能做的就是把心放宽,把爱藏深。
哪天真走不动了,能拉着孩子的手说声“这辈子没白疼你”,也就够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