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江南饕客的遗憾,大抵少不了一句“刀鱼多刺”。这刀鱼,便是与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的长江刀鱼。

刀鱼学名长颌鲚,身形狭长如银刃,体长不过三四十厘米,通体银白,鳞薄如纸,阳光下似镀了一层水银。其名源于《尔雅》中“鮆鱼,刀鱼也”的记载,又因游动迅捷如刀光掠水,故得此称。刀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论是清蒸还是煎炸,都让人回味无穷,备受人们喜爱。
刀鱼属洄游性鱼类,除了长江,在黄河、钱塘江亦有分布,但唯有长江刀鱼名声最著,这其中又以长江中下游江阴至扬中水域的刀鱼品质最佳。长江刀鱼每年春季从东海溯长江而上,至江苏江阴、靖江段产卵,其洄游时间精准,民间有“清明前骨软如绵,清明后骨硬如铁”之说,故明前刀鱼最为珍贵,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一直有“春吃刀鱼秋吃蟹”的习俗。

刀鱼的鳞片薄如轻纱,烹饪时不必刮去。传说南宋时,临安一位名厨为显刀鱼真味,独创“带鳞清蒸”之法,蒸时以姜片垫底,撒黄酒几滴,鱼身覆以火腿、春笋,蒸熟后鳞下油脂渗入鱼肉,鲜香倍增。上桌时银鳞未损,食客先以筷轻拂鱼鳞,吮其脂香,再剔肉细品,方得真味。宋代名士刘宰在《走笔谢王去非遣馈江鲚》一诗里写道,“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说刀鱼远胜河豚、松江鲈鱼。

但刀鱼横刺尤多,不善吃鱼的人往往痛苦万分。清代《扬州画舫录》载:“刀鱼形如篾刀,多刺而味美,清明前出者尤胜。”民国美食家唐鲁孙曾叹:“刀鱼之鲜在皮与鳞间油脂,剔刺虽烦,然入口腴润,他鱼莫及。”
据说清代康熙南巡至江阴,江阴县令献清蒸刀鱼,康熙品尝后赞其“鲜冠江南”,却因刺多难食,戏言:“此鱼味美,惜乎刺客横行!”旧时江南大户人家甚至专聘“剔刺师傅”,以银针挑刺,彰显身份,清代叶承桂曾有诗言:“拨刺银刀刚出水,落花香里鮆鱼肥。”
刀鱼肉质细嫩,鲜若蟹粉,密布细刺也难不倒贪嘴的人,饕客用“刀鱼面”或“刀鱼馄饨”等法化刺为鲜。

刀鱼馄饨是不少江南人的心头好,将刀鱼肉从鱼骨上剔下来,剁成肉馅,拌上猪肥膘,加上正当时节的草头,有的地方也叫秧草,就是南苜蓿,也有用韭菜的,春韭虽然鲜美,但味道太重,会盖过刀鱼的鲜味,不如草头。
刀鱼面的重点是汤头,汤的主料是刀鱼和鱼骨,精心熬制后半凝稠的汤汁鲜美甜润,清滑的面条整齐地游弋其中,看上去普普通通,吃一口却鲜得人打颤。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长江刀鱼尚能形成“鱼汛”。据《江阴渔业志》载,1963年长江刀鱼年产量达3745吨,每逢春季,江面渔船云集,银鳞蔽水。然而,因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及水利工程阻断洄游路线,刀鱼资源急剧衰退。1987年产量骤降至300吨,2003年不足百吨。2012年,一条6.5两的野生刀鱼在江苏拍卖会上以5.9万元成交,创下“天价”纪录,一时“天价刀鱼”在民间流传。

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刀鲚专项管理通告》,全面禁止长江刀鱼生产性捕捞。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后,长江刀鱼和一众江鱼彻底离开大众餐桌。

如今市面所售刀鱼,实为“湖刀”或“海刀”,一直以来都有“江刀”为上,“海刀”次之,“湖刀”又次之的排位。所以在“江刀”允许捕捞的时候,“湖刀”“海刀”并不受人青睐,在之前最大的作用是冒充“江刀”。因此“湖刀”“海刀”卖不上价,小一点的作为杂鱼卖,大一点的也就30元左右一斤,他们和“江刀”只是外形相似,味道差别很大,肉质不够细腻,还缺少脂香。以前常有人把湖刀拉到靖江江阴冒充江刀售卖,资深饕客入口能品出差别,而没吃过的人,特别是外地游客很容易上当,花了江刀的钱,却吃到低劣的鱼。
而当长江禁渔后,“湖刀”“海刀”又摇身一变成了珍贵水产,在无福享用“江刀”的时候,来条“湖刀”“海刀”祭祭口舌也是很好的了。
好在保护及时,刀鱼没有重蹈鲥鱼的命运,如今在长江里,在东海之滨,刀鱼还是很多的,“银刀如玉,江鲜之魂”没有变成传说,这一道美味还在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