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甘肃籍韩建业的黄帝故里在黄土高原方便躲的观点不符五行,必破产
朴买麻酱H2013










在当今学术研究中,对于中华民族起源与早期文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因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远古时期的诸多奥秘,也引发了关于历史文化根源的深入探讨,其中黄帝时代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现代基因研究表明,汉族Y染色体单倍群O3 - M122呈现高频分布,这一现象或与黄帝部落的扩张存在关联,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血缘象征的意义。这一发现为研究黄帝部落的迁徙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依据。


战国初期齐威王的青铜器陈侯因齐敦,作为一件出土的青铜食器,其上的铭文提及了“黄帝”。铭文中记载齐威王延续高祖黄帝,这表明齐威王自认为其祖上为黄帝,从侧面反映出黄帝在当时已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根据五行相配的原则,春对应青,秋对应白,但清华简简文春配玄,秋配黄,有可能是楚文化的反映。


从五行学说的角度来看,帝有五个,《孙子兵法》中“黄帝战胜四帝”的记载与之相呼应。黄帝的“黄”并非与黄土地相关,而是由五行赋予的抽象概念。五行对应着不同的颜色与方位,即金—白色—西方,木—青色—东方,水—黑色—北方,火—红色—南方,土—黄色—中间。因此,黄帝的“黄”代表中间,而非西部。《黄帝内经》中“膻中者……喜乐出焉”体现了以“中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这种和谐观念与中和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灵魂和个性特征。


中轴的源头可追溯至遥远的黄帝时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河南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探寻中华文明主根脉的核心区域。在当时,中原代表着天下。


平粮台古城是中国目前发掘出的最早的古城之一,距今约4600年。该城址坐落在一处距今约6500年、面积50多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大遗址(台地)上,时代跨度较长,文化遗存丰富。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宛如后世宫城或皇城的“祖先”,平粮台古城是“基础版”,二里头遗址是“升级版”,明清的紫禁城则是“豪华版”。它是中国史前城址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闪耀着先人的智慧光芒。


直至2019年,在平粮台古城内“中轴线”位置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龙山时期道路,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这表明其已具备“中轴线”布局的实际意义。平粮台应是较早且较为明确采用中轴对称城市建设规划方式的古城,中轴路从建城之初沿用至古城遗址的最晚阶段,说明中轴对称的布局在古城使用过程中始终未变。平粮台城址的中轴线布局最早贯彻了中国“以中为尊”的城市布局理念,成为中华文明连绵不绝、永续发展的重要见证。此外,考古学家在平粮台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痕迹,通过碳十四测定,这些车辙痕迹的绝对年代不晚于4200年前,较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早约400余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车辙痕迹。其中一段车辙几乎平行,间距约0.8米,专家推断不排除是“双轮车”车辙印迹。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的车辙痕迹,对研究我国车轮的发明、车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平粮台遗址位于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西南侧,于1979年被发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包含大汶口、龙山、二里头等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龙山文化古城址。平粮台古城遗址文化层从下到上,依次有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以及汉代的文化层,实际延续了2000 - 3000年之久。平粮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400亩,计划总投资16亿元,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占地400亩,二期占地800亩,三期占地1200亩。在全国众多城址中,平粮台古城呈四四方方的正方形,极为独特。它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平面呈正方形,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方形城,城内使用面积3.4万多平方米,堪称方形城的鼻祖。这里还拥有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最早的双轮车辙印、最早的“门卫房”等考古新发现。南城墙中部缺口处的“门卫房”,东边一个、西边一个,中间是出城道路,其位置与功能和今天的门卫设施相似,被学界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门禁社区”。


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指的是从黄帝历经颛顼、帝喾而至尧、舜的时代。《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五帝时代的筑城高潮,发端于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西山城址除城垣外,还环绕着两道城壕,建立起多重防御体系,这在早期城邑中较为少见;城垣的建造采用了夯打、版筑和挖槽筑基等多种方法,体现出建筑技术的进步;西城门北侧城垣上可能有望楼一类的建筑;城内有面积百余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84);在房址底部、城墙墙基底部和城门门道下,均发现有埋婴现象,这是建筑过程中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奠基礼仪。根据碳十四测定的年代数据,该城址年代距今5450 - 4970±70年。西山城址属于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或称大河村类型)遗址发现的唯一城址。从相关研究来看,若将秦王寨类型的仰韶遗址分布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西山古城应属于黄帝城。在有熊国所辖的区域内(即秦王寨类型分布区),其文化遗址应属于有熊国文化,当时的氏族部落应属于有熊国组成部分,在西山发现的古城只能是有熊国的城,若别处未发现第二座城,西山古城必定是有熊国国都。黄帝都有熊,是有熊国君,因此将西山古城称为“黄帝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郑州西山城址为标志,中原地区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然而,有陕西学者认为黄帝故里在渭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这一观点并不符合五行的建中立极的中和理念。从五行学说的方位对应来看,中央属土尚黄,而西安在八卦里占着兑位属金,与黄帝所代表的中央之“黄”相悖。从考古发现的角度,郑州西山古城具有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完备的防御体系,平粮台古城则拥有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中轴对称布局、最早的车辙痕迹等,这些都显示出中原地区在黄帝时代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渭河流域的黄土高原缺乏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考古证据来支撑黄帝故里的观点。


综上所述,通过基因研究、考古发现以及五行学说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中原地区在黄帝时代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多学科的方法,深入探讨黄帝时代的社会组织、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以更全面地揭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于不同观点的争议,应通过更加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充分的证据来进行辨析和探讨。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