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李兆基离世仅3天!李嘉诚已举步维艰?霍启刚的话含金量还在上升
楠说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时代,香港两位商业巨擘李兆基与李嘉诚的半世纪对决渐落帷幕。

眼下的228亿美元港口交易令市场哗然,也使霍启刚的价值观表达一时间成为焦点。

双雄一去,新人当立,看似平静的局面却激起了更深层的舆论浪潮。

一、双雄时代落幕:李兆基的体面退场

2025年3月17日,曾被称为“中国香港股神”的李兆基以97岁高龄离世。

他在生前开发超2000万平方米大陆土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曾在汶川地震中捐款5亿。

回顾李兆基与李嘉诚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竞争: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项目上的正面交锋,两人先后坐上香港首富宝座,争锋相对长达21年;又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暗暗角力。

李兆基与李嘉诚并非只有互不相让的一面,也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惺惺相惜。

但随着李兆基于今年3月离世,这场被外界津津乐道的双雄争霸新局面逐渐清晰:一个时代落幕,并不止于感叹,而在于下一步如何前行。

二、228亿美元港口交易引爆舆论

然而李兆基离世仅3天,李嘉诚便已已举步维艰。

究其原因,还是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非中国境内资产的交易,使其瞬间成为热议的焦点。

一时间,各种解读与猜测涌现。

有人认为这是高明的商业套现,以求轻装上阵;也有人担忧,这笔交易对香港及其他区域港口的运营和就业会产生连锁冲击。

交易细节显示,该港口资产遍布23个国家,覆盖从亚洲到美洲的主要航运要道,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股权,估值达190亿美元

“时点敏感”是民众最为关注的地方。

今年1月,美国方面曾表态可能对巴拿马运河采取武力干预,对全球贸易走廊释放强硬信号。

李嘉诚此时将港口资产卖给美国财团,出手之快,规模之大,迅速激起中国内地与香港舆论波澜。

三、官媒定调与民意反噬

最令人意外的是,中国香港和内地部分官方媒体立场空前一致:“莫天真勿糊涂”这句话,成为高频热词。

3月1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题为《莫天真勿糊涂》的评论,随后被国务院港澳办官网转载。

文中点出,任何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交易,都要评估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并批评相关企业家要有家国担当。

然而,市场上也有不同声音:商业行为理应由市场主导,不宜简单上纲上线。

但对比李兆基意在“与国同频”的遗愿,李嘉诚的沉默显得格外扎眼

民意在复杂因素的交织下逐渐发酵,股价半个月内震荡下滑约10%,一部分股民认为长和市值仍具增长潜力,另一部分则对后续波动忧心忡忡。

四、霍启刚的“意外崛起”

在双雄互博的格局下,霍启刚家族长期深耕大湾区,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情怀。

“霍英东基金会”多年来持续投资内地体育、文化设施,而此次李嘉诚出售港口引发的社会关注,更让霍启刚与家族在公众视野内再度上位。

霍启刚曾表示:“企业再大,也别忘了发展基石;商人再强,也应牢记民族与文化传承。”

社交媒体和评论区对霍启刚的言论多呈积极评价,认为他既了解商界规则,也坚守了对家国的认同。

人们甚至拿他与李嘉诚做对比,称此举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价值观碰撞。

这场围绕“商人应不应该兼顾国家利益”的争论迅速升温。

一些人认为过度道德绑架并不可取,毕竟市场运转依靠利益,但也有人支持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担当,“经济账固然要算,但也要留心长远的家国这一笔。”

五、商业版图与家国版图的终极较量

纵观李兆基与李嘉诚的一生,香港商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来的风云几乎都在他们之间交汇。

一边是灵活多变、擅长“八卦阵”心法的股神;另一边则是国际视野广阔、运筹帷幄的长江实业掌舵人。

两人相互博弈,也共同塑造了香港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幕幕。

如今,李兆基谢幕,李嘉诚依旧活跃,却因为此次超百亿美元港口交易陷入争议。

支持者认为他是“洞悉风向,及时止损”;批评者质疑他是“脱实向虚,忽略本土经济”。

无论如何,李家“大洋彼岸”的布局趋势已然出现。

与此同时,霍启刚及其家族则以“龙舟正在珠江破浪前行”的领航之姿走进大众视线,坚定地与大湾区发展同频。

有人将这看作是新时期香港商业文明的接力棒,更有人将其视作“家国情怀对资本逻辑的庄严叩问”。

社会问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支撑一个城市或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多元化与包容度。

此番交易也许只是香港灵活经济结构中的一环,但“企业家的家国担当与商业利益如何平衡”这一话题,却在新的时代冲击下日渐显露出必要性与紧迫感。

结语

无论是李兆基的光荣谢幕,或是李嘉诚的全球化布局,抑或霍启刚让人耳目一新的崛起,都在提醒我们:商海浮沉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国家与民族情感。

当风云散去,留给香港商界的,或许是一道跨越资本与家国的“新命题”。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