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壁炉前的历史一笔
1991年12月,苏联的命运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22年成立以来,苏联经历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最终,在一场权力博弈中彻底瓦解。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三位来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的决定——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科维奇。正是他们,在1991年12月8日,背离了整个苏联的历史与命运,签署了一份改变世界的协议,宣告了苏联的彻底解体。

那一天,寒冷的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别洛韦日森林中的一处官邸内,三位领导人悄无声息地会面。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科维奇在彼此的默契下,制定了一个关乎苏联未来的计划。这三个人的身份各异,叶利钦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总统,克拉夫丘克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总统,而舒什科维奇则是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
他们没有邀请任何其他的苏联领导人,也没有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三人的决定一旦公布,将会遭遇苏联全体人民和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的强烈反应。因此,他们决定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悄然签署这一历史性的文件。《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也就是后来被称作《别洛韦日协定》的文件。

当协议一经签署,三位领导人便宣布,在苏联的领土范围内,将会重建一个名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新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意味着苏联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由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邦体。虽然这些共和国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合作,但它们每个都将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拥有独立的政府和军事力量。
当这一消息传出后,整个苏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与混乱之中。戈尔巴乔夫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的失落与愤怒几乎达到了顶点,但却无力挽回已经发生的局面。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人民的苦难与挣扎。苏联的解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崩溃,政治动荡,各种不确定因素充斥着这些新独立的国家。

从农家子弟到政坛新星
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的起点并不起眼,他出生在乌克兰西部罗夫诺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1958年,他从基辅大学经济学系顺利毕业,拿到了学位证书,那时候的基辅是个充满机会的大城市,大学里的不少同学都盯着留在首都教书或者进机关单位的机会。
可克拉夫丘克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选择,他主动申请去偏远的切尔诺维茨财经学校支教。那是个离基辅几百公里的地方,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学校里教的都是些基础的财经课程,学生大多是当地的年轻人,想学点手艺谋生。

接下来的五年,他没闲着,经常背着个帆布包,走村串户,去附近的集体农庄调研。他翻看了不少农庄的账簿,记下了每年的粮食产量,了解了农民们收成好坏背后的原因,比如哪年雨水多,哪年土质不行。他还常跟当地的老乡聊上几句,记下他们抱怨的粮食配额太高、工具不够用的事儿。
这些积累的东西,后来成了他从政的敲门砖。到了1960年代,他开始在地方上崭露头角,先是当上了共青团的干部,后来一步步升到罗夫诺州的党委书记。1980年代,他的事业更是开了挂,调到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当了宣传部长。

那时候,苏联的经济计划还是靠中央一手抓,他甚至被拉去参与制定全联盟的经济政策,经常得跟莫斯科的官员开会,讨论粮食分配和工业指标。别的官员开会时大多捧着红头文件照本宣科,讲得干巴巴,可克拉夫丘克不一样,他能随口报出一串数据,比如哪个州的小麦产量有多少吨,哪个农庄的拖拉机老化得没法用了。
这种务实的作风,让他慢慢在党内站稳了脚跟。到1980年代末,他已经成了乌克兰政坛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不少人觉得,这家伙是个能干实事的主儿。1990年,他当上了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算是正式迈进了权力核心。

核武梦碎,乌克兰的豪赌
1991年12月,克拉夫丘克正式当选乌克兰首任总统,那时候的乌克兰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苏联刚解体,乌克兰接手了老大哥留下的一堆家当,光军工体系就占了苏联的35%,包括遍布全国的工厂和研究所,能造飞机、坦克,甚至导弹。
核武器的家底更吓人,乌克兰手里有1272枚洲际导弹核弹头,能打到几千公里外,还有2500枚战术核武器,专门用来对付近处的目标。这些东西加起来,够乌克兰在军事上横着走。当时的黑海舰队也分了一半给乌克兰,几十艘军舰停在克里米亚的港口,甲板上的炮管还闪着冷光。

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妥妥能排进全球前五,跟美国、俄罗斯这些大佬掰掰手腕都不虚。可就在这时候,克拉夫丘克却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瞪大眼睛的决定:放弃所有核武器。1992年初,他开始跟俄罗斯和美国谈判,签了好几份协议,承诺把核弹头运到俄罗斯销毁。
没过多久,一列列火车装着这些大家伙,从乌克兰的军事基地开往俄罗斯边境,车厢里塞满了拆下来的导弹部件,沿途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守着。1994年,这事儿正式启动,乌克兰还跟美国签了《布达佩斯备忘录》,美国和英国保证乌克兰的安全,作为回报,乌克兰得把核武器清干净。

到1996年,最后一批核弹头运走,乌克兰彻底成了无核国家。克拉夫丘克在电视上讲得头头是道,说这些核武器的维护费太高,一年得烧好几亿美元,留着就是个包袱,不如拿省下来的钱修路、建学校,再跟西方要些援助,搞活经济。
他还专门跑去美国访问,跟时任总统克林顿握手签协议,美国那边拍着胸脯答应给乌克兰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外加一些技术支持。可这步棋走完没多久,乌克兰的麻烦就来了。没了核武器,战略威慑力直接归零,周边国家看乌克兰的眼神都变了。

到了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俄罗斯直接吞并了克里米亚,黑海舰队的港口也易了主。那时候,外界才回过味来,当初放弃核武器的决定,等于把乌克兰的底牌全扔了。西方援助是来了点,可远远填不上军事实力下滑的窟窿,乌克兰从军事强国变成了靠别人脸色吃饭的国家。
休克疗法,经济翻车
克拉夫丘克在1991年底当上乌克兰总统后,很快就对西方的“休克疗法”着了迷,这套经济改革理论核心就是快速私有化、放开价格管制,把计划经济彻底甩开。他上台没多久,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这些政策。

1992年初,乌克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宣布要把所有权交给私人。基辅第聂伯河边的军工巨头,比如生产坦克和飞机的工厂,几十年来都是苏联工业的支柱,现在却被拆成了几十个小公司。
政府组织拍卖会,把厂房、机器甚至图纸都打包卖给了出价最高的商人,有些厂子直接被转手做了仓库或者房地产。到了1993年,这些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但不是什么好消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导弹工业基地曾经是苏联的骄傲,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那儿设计洲际导弹,可现在生产线停了,设备被卖了个七零八落。

那些导弹专家没了工作,只能转行谋生,不少人把家里的旧车刷了漆,挂上出租车牌子,跑到街头拉客,靠每天赚点小钱养家。经济数据更是雪上加霜,1993年,乌克兰的GDP一下子掉了60%,工业产值几乎腰斩。同一时间,政府放开了物价管制,商店里的面包、牛奶价格一天一个样儿,通货膨胀率直接冲到了4730%。
货币格里夫纳刚发行没多久,就贬值得跟废纸差不多,老百姓去买东西得提着一麻袋钞票,街头的退休老人攒了一辈子的存款,现在拿出来也只能换一条黑面包回来。1994年初,乌克兰的经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城市里的供暖系统都因为没钱修而频频停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怨气自然冲着克拉夫丘克去了。

那年7月,总统大选如期举行,克拉夫丘克的对手是列昂尼德·库奇马,一个在工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政客。库奇马抓住了民心,承诺要稳住经济,收拾休克疗法留下的烂摊子。投票结果出来,克拉夫丘克以微弱劣势输了,收拾东西离开了总统府,从此淡出权力中心。
晚年叹息,悔不当初
到了2019年秋天,克拉夫丘克在基辅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坐下来没多久,记者问起了他的近况,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他提到自己的退休金只有1.8万格里夫纳,这个数字折合成人民币还不到5000元,在乌克兰的物价水平下,连基本开销都显得捉襟见肘。

说到这儿,他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个调子,手指在桌面上敲了几下,显然对这个金额很不满。他觉得自己当过首任总统,带着乌克兰走上独立道路,这点退休金实在配不上那段历史功绩。记者接着问了个更尖锐的问题:当年推动乌克兰独立,签下《别洛韦日协议》,现在回过头看有没有后悔的地方。
克拉夫丘克听到这话,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低头盯着桌子,沉默了好一阵子。过了好几分钟,他才抬起头,声音低沉地说了一句:“如果知道今天这局面,我宁愿砍了签协议那只手。”这句话说完,他没再多解释,又沉默了下来。
[1]陈磊.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一行在中国[J].友声,2007(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