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伴君如伴虎,历史上被满门抄斩的功臣勋将:商鞅、嫪毐、韩信
眾說烽耘

伴君如伴虎,说尽了封建时代臣子的一把辛酸泪。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却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后以 "莫须有" 罪名冤杀;

明朝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抗敌,拥立景泰帝,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被以 “谋反罪” 将于谦逮捕并处死刑。

无刑罚多么严酷,赐死、斩刑、凌迟乃至于五马分尸,相对于斩草除根的夷三族、灭五族、诛九族来说,都算不得什么。

一人犯罪,或许只是犯错、犯忌,就全家葬送,留有多少无辜的冤魂?
据史书记载,秦国的
秦文公首次确立 “夷三族” 之罪。
在历史上就有许多享有盛名的大人物,他们的基因被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抹除了。

一、变法强秦的商鞅

商鞅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在秦国搞改革,使秦国日益强大,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可他得罪太多贵族,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嬴驷继位,旧势力反扑,诬告他谋反。

商鞅逃亡时,想住客栈都没人敢收留——他自己定的法规,让他作茧自缚。最后被抓回咸阳,本人最终被车裂,夷三族,但变法成果被保留。
作为秦国大功臣的商鞅,也成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被灭族的人。

二、长信侯嫪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文治武功,彪炳千秋。可他偏偏遇到闹心的事。

秦始皇他爹秦庄襄王嬴异人去世后,亲妈赵姬守寡后,找了个假太监嫪毐当情夫。

俩人不仅偷偷生了俩儿子,嫪毐还飘了,自称“假父”(嬴政的干爹),甚至密谋造反,想让自己儿子当秦王。

就最后这一条,彻底触了嬴政的逆鳞,成了嫪毐必死的理由。

嬴政带兵以雷霆之势迅速平定叛乱。嫪毐被五马分尸,俩私生子被嬴政摔死,家族满门抄斩,估计连看门的狗都被顺手解决了。

三. 帮胡亥篡位的李斯

胡亥在历史昏君榜上那是赫赫有名,在继位后两年,便有样学校,送给助他继位的李斯一个大礼包。

李斯是秦始皇的头号秘书,统一文字、搞郡县制都是他的手笔。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后,李斯在赵高的建议下,合谋假传圣旨逼死太子扶苏,把废物胡亥扶上皇位

赵高翻脸不认人,给李斯扣上谋反帽子。被处以腰斩,三族亲属尽数陪同。

李斯的选择既葬送了秦国,也葬送了自己。错误的选择总要付出代价,赵高和胡亥很快也去陪伴他。

四. 兵仙韩信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江山,但狡兔死走狗烹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很遗憾韩信他也收了一个大礼包。

刘邦江山已定,开始剪除异姓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被诛三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身为一代雄主的刘邦,想要睡好觉,心得狠手不能抖。

江山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

五、 权倾朝野的霍光

霍光是汉武帝托孤重臣,他有一个更为知名的哥哥,叫霍去病。

霍光废过皇帝、杀过皇后,权倾朝野近二十年。可他继任老婆作死,为了让自己女儿霍成君当皇后,毒杀了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
霍光一死,汉宣帝立刻翻旧账。霍皇后被废,霍家全族拉到刑场排队砍头。

霍光生前未被追责,死后家族才遭清算。但牵连的人并不多,而且汉宣帝保留霍皇后性命(后自杀),并允许霍光一支旁系继承爵位。

严格地说,霍光应该不列在本文范围之内,但他有一定代表性。

六、为所欲为的胡惟庸

起于草根的明太祖朱元璋,能坐拥江山,杀伐果断自然不缺少。

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

朱元璋为了废宰相制度,胡惟庸给出足够多的理由。

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名逮捕后,被凌迟处死,行刑时割了三千多刀,其家族三族被诛,牵连官员、门客等三万余人被杀。

七、自恃有功的蓝玉

有了胡惟庸开道,朱元璋再动手的时候心理负担轻多了。胡惟庸该死,但接下来的蓝玉也是如此。

蓝玉是明朝开国猛将,北征蒙古杀得敌人闻风丧胆。虽然自恃有功,骄横跋扈,但朱元璋并没想弄死他,因为太子朱标是拿捏得住他。

不幸的朱标因风寒去世,朱元璋怕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帮老将,第二年以谋反罪诛其满门,牵连之人两万余人。
最惨的是行刑方式,剥皮充草,被挂在城门示众。蓝家被
灭三族。

八、 宁折不弯的方孝孺

历经靖难之役,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让大儒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读书人的气节宁折不弯,头铁得很,骂朱棣是反贼。

朱棣说:“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说得太快:“就算诛十族又如何?”
于是乎方孝孺成了有史以来诛连最广的人。

当臣子的存在对皇权造成威胁的时候,皇帝总是挑最狠的来。这些人中有些人的确该死,比如蓝玉、胡惟庸、嫪毐,本身就罪大恶极,但被诛连的人中,大多数是被冤枉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或许这就是封建帝制下勋贵们的归宿吧,毕竟有大智慧懂得急流勇退的人,如凤毛麟角

作者声明:内容根据史料撰写,文章,如有侵权或者雷同,纯属巧合,请联系作者删除。

《史记》 - 司马迁 《汉书》 - 班固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明史》 - 张廷玉等

《战国策》 - 佚名 《后汉书》 - 范晔

《明实录》 - 明代官修史书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