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常以 “世界警察” 自居,似乎想对谁动武就毫无顾忌地付诸行动。特朗普执政期间,在对待也门胡塞武装的问题上,展现出了一种强硬且看似不计后果的姿态。
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宣称,此次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行动,要远超拜登执政时期。
他计划展开连续多日的空袭,目标是将胡塞武装的雷达设施、防空导弹系统以及无人机体系彻底摧毁,直至胡塞武装领导人叶海亚屈服求饶,从而确保红海航道的绝对畅通。
然而,现实却给了特朗普沉重一击。胡塞武装根本不买特朗普的账,他们严正指出,美国的空袭所造成的,不过是大量平民房屋的损毁,唯一拿得出手的 “战绩”,竟是误打误撞击中了也门的发电厂。
对于好大喜功的特朗普而言,这样的结果或许还不足以让他退缩。从经济层面简单分析,也门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人均 GDP 在亚洲排名垫底,胡塞武装更是被外界戏称为 “拖鞋军”,美国即便持续轰炸,从这个贫瘠的国家也难以榨出更多价值,甚至可以说,那些被轰炸的土地,几乎等同于被 “耕地” 了一番。
但美国自身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国内物价通胀严重,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武器价格飙升。
以美国常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为例,在 2021 年,其单价仅为 198 万美元,可到了拜登执政期间,价格一路飙升,出现了翻倍的三连涨。
2022 年,单价涨至 560 万美元,到了 2024 年,更是高达 2700 万美元,据预估,今年这一价格将攀升至 3500 万美元。
如此高昂的武器成本,与美国在打击胡塞武装行动中所取得的实际战果相比,战损比严重失衡,这种赔本买卖,也只有美国有能力 “豪掷”。

整个事件充满了蹊跷与诡异。事实上,红海航道在之前就已经恢复了畅通。并且,在停火之后,胡塞武装官方明确表态,他们早已停止对英国、美国以及以色列商船的袭击行动。
甚至胡塞武装还表示,如果美国执意发动攻击,他们也绝不畏惧。
就在上个月,埃及苏伊士运河的负责人也对外宣称,自 2 月份起,众多商船已不再选择绕道好望角,而是正常通过红海航道。
这就不禁让人疑惑,特朗普究竟为何要找如此蹩脚的借口发动攻击呢?
更何况,想要打通航道,本无需采取这种极端的军事手段,毕竟航道已然畅通。而美国越是猛烈打击,胡塞武装就越是顽强抵抗,他们的军事基地大多采用移动式部署,没有固定位置,让美国难以精准定位打击,正所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胡塞武装对于美国的行径极为愤慨,他们认为,美国若只是针对军事目标展开攻击,尚可接受,但如今美国对平民房屋狂轰滥炸,这是绝不能容忍的。
因此,胡塞武装发出强硬声明,今后不仅美国的商船,就连美国的军舰进入相关海域,都将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随后,胡塞武装果断采取行动,宣布使用 18 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一架无人机,对美国的杜鲁门航空母舰发动了袭击。

美国方面对于胡塞武装武器的来源渠道极为关注,一直试图探寻这些武器究竟是从何而来。多年来,中东地区 “沙漠爆装备” 的现象,让美国头疼不已。
面对胡塞武装的袭击,美国国防部急忙出面澄清,坚称航母并未被击中,所有来袭武器均已被拦截。
然而,这样的说法与去年如出一辙,仿佛只要美国不承认,事实就不存在。美国海军在这场冲突中,可谓是损失惨重,空袭行动耗费巨额资金,防御同样需要大量投入。
此次杜鲁门航母配备的是标准 3 和标准 6 防空导弹,其价格令人咋舌。
就拿标准 6 防空导弹来说,美国内部采购价一般为 400 万美元一枚,而前段时间卖给日本时,销售价更是高达 600 万美元一枚。
并且,这种防空导弹在拦截无人机以及速度较慢的巡航导弹时,通常需要发射多枚才能确保成功拦截。标准 3 防空导弹的价格则更高,早期价格就达到 2000 万美元一枚,如今想必又有上涨。
由此可见,特朗普这种以高成本武器打击低价值目标的 “大炮打蚊子” 式做法,无论是空袭行动还是海上拦截,若不投入至少 10 亿美元,根本无法维持,如此不计成本的消耗,甚至让美国连颜面都可以不顾。
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如此大费周章,究竟意欲何为?难道仅仅是因为财大气粗,想要肆意挥霍一把?还是说,特朗普为了兑现之前的豪言壮语,不惜一切代价?

回想特朗普在俄乌战争期间曾宣称要在 24 小时内促成停火,可如今看来,这个 “24 小时” 究竟是一个,还是成百上千个,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而在美国国内,只要高举反特朗普的旗帜,就能赢得不少选票,这无疑是对特朗普的一种讽刺。
此外,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马部长提议的效率部,遭到了民主党方面的强烈反对。
有人质疑,这样的举措是否是在自毁根基,一个缺乏有效管理制度的政府,又如何能正常运转?原本声称要精简机构,结果开支却越来越大;
计划加征关税,涉及众多国家,最终不仅对被加征关税的国家影响有限,反而让美国自身经济受到不小的冲击。
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的国债规模仍在不断增加,特朗普的诸多口号看似响亮,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成效。甚至白宫官网都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麻木的态度。
那么,特朗普为何偏偏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对胡塞武装发动攻击呢?
其实,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红海的船运存在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二三月份通常是船只通行较少的时期。
如今 3 月即将结束,美国在这段时间内并无太多重大事务,于是便选择此时对胡塞武装出手,意图搅乱局势。
回顾之前拜登执政时,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行动还伴随着商船受损的情况。而如今,却鲜少听闻商船受损的消息。

特朗普政府仅仅找了一个疏通航道的借口,在船只稀少的时间段,肆意发动攻击,即便再持续十天半月,似乎也不会对航道运输造成太大影响。
这条红海航道,是欧洲过往船只最多的航线,然而欧洲方面目前并未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毕竟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以及能源部门在战争中能够获取巨大利益。
只要战争打响,美国政界便无人愿意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早已在这场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哪里还有心思去顾及其他。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再次对加沙地区发动袭击。此前双方停战,正是因为在交换人质的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以色列持续一年多的攻击后,哈马斯的武装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他们甚至在街头欢呼庆祝。以色列方面一直试图弄清楚哈马斯究竟有多少兵力,但由于既要撤军又要解救人质,停火协议在内塔尼亚胡眼中早已如同废纸一般。
自从内塔尼亚胡前往美国拜访特朗普之后,双方似乎早已达成默契,所谓的停火不过是缓兵之计。
在停火协议签订的第二天,以色列便继续对加沙地区进行空袭,若不是将兵力集中在叙利亚边境,恐怕其攻击力度会更大。
当时,卡塔尔、埃及以及联合国一同为双方担保,承诺不会再发生战争,如今看来,这三方或许也已对以色列的行为感到无奈。
在之前的谈判中,双方约定第一阶段为 42 天,而这个时间段恰好与叙利亚平乱的时间重合,以色列在谈判过程中故意拖延,试图延长时间,之后双方又约定在 3 月初继续谈判。
至于最终谈判破裂的原因,恐怕与美国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此前牛皮吹得太大,当面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演习展示出的强大实力时,瞬间陷入被动局面。

美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想借助以色列的力量向伊朗施压,试图再次对曾经的 “抵抗之虎” 伊朗予以沉重打击。伊朗一直试图在中东地区重振雄风,若不拯救其支持的武装力量,日后在地区内的影响力必将大打折扣。
从叙利亚的局势来看,以色列已经在戈兰高地以及叙利亚边境地区占据了一定优势,自认为后方已无后顾之忧。在这个时间段内,以色列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似乎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所谓重启轰炸解救人质,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借口。
哈马斯与内塔尼亚胡在对待人质问题上,都毫不手软,双方都不是轻易妥协的一方。美国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对胡塞武装的空袭以及对加沙地区冲突的支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目的之一便是要让稳坐钓鱼台的伊朗感到不安。
胡塞武装的顽强抵抗让美国难以轻易得逞。这群武装力量作战风格勇猛,一旦占据优势,便会果断发动攻击,而一旦处于劣势,就迅速躲入山区,让美国的空袭难以发挥实际效果。
与加沙地区甚至黎巴嫩南部地区不同,也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胡塞武装在长期的战斗中不断积累经验。美国和伊朗或许都未曾料到,胡塞武装会成为阻挡美国势力的重要屏障,且美国始终无法突破。
目前,叙利亚地区成为了美国试图打破僵局的唯一突破口,接下来就要看特朗普将如何在此布局与操作了,而这一系列复杂的局势变化,也让特朗普的决策显得如同一笔难以理清的 “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