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婆婆独自住养老院8年,每天织一条围巾,孙女卖到国外成了热销品
番茄聊八卦

记得刚送婆婆去养老院那天,下着小雨。不大不小的雨,打湿了院子里的木椅子,老旧的靠背上长出了一点青苔。

我和老吴站在那个养老院的大厅里,手里拎着两个塑料袋,装着婆婆的几件衣服和一些日用品。大厅里飘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老人家特有的那种气息。

“走吧,妈,咱们上楼看看您的新房间。”老吴说。

婆婆点点头,没说话。她个子本来就不高,这几年因为腰椎不好,身子更弯了,背有点驼。戴着老花镜,手里攥着一个褪了色的布袋子,那是她一直随身带着的。

我们经过走廊时,婆婆突然停下来,看着墙上挂着的老式挂钟。那是很老的那种,表盘泛黄,时针分针都是黑色的。

“怎么了,妈?”老吴问。

“没事,这钟跟你爸以前厂里的一样。”婆婆说完,又低头往前走。

房间不大,十几平米,两张床,一个衣柜,一个床头柜,还有一个小桌子。靠窗的床已经住了人,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正躺在床上看电视,声音很小,她朝我们笑笑。

“这是您的床,妈。”老吴拍了拍那张空床。

婆婆坐下来,试了试床的软硬,然后点点头。她从布袋里拿出一个小相框,放在床头柜上。相框里是老吴的爸爸,三十年前的照片,那时候他还在钢铁厂上班,穿着蓝色工作服,脸上带着笑。

“够亮堂,比咱家那个小房间强多了。”婆婆环顾四周说。

我知道她是在安慰我们。自从老吴的爸爸去世后,婆婆一直住在我们家。最初几年还行,但随着婆婆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再加上我和老吴工作都忙,没法照顾她,我们商量后决定送她来养老院。

“这边伙食好,还有医生护士,您有什么不舒服随时可以找他们。”我一边整理婆婆的衣服,一边说。

“知道了。”婆婆看着窗外,雨停了,阳光透过树叶撒在窗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临走时,婆婆从她那个布袋里拿出一卷毛线和一双织针。

“这个我自己带来了,闲着没事织织。”

我点点头,心里有点酸。婆婆年轻时在棉纺厂工作,一直喜欢织毛衣、围巾这些。我和老吴结婚那年,她织了一件毛衣送给我,米色的,领口和袖口是深棕色的。

“那妈,您有啥需要就给我们打电话。”老吴说,“我们周末来看您。”

婆婆点点头,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

回家路上,我们都没说话。车窗外,路边的梧桐树叶子被雨水打湿,显得格外青翠。路过一家包子店,飘出阵阵香气,我突然想起婆婆最爱吃那种肉末豆角馅的包子。

“下次来,给妈带点她爱吃的包子吧。”我说。

老吴嗯了一声,手紧握方向盘,指节有点发白。

就这样,婆婆住进了养老院。最初几个月,我们每周都去看她,后来工作忙了,变成半个月去一次。婆婆在养老院适应得还不错,交了几个朋友,每天跟着做做操,看看电视,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她那双织针从来没闲着。每次我们去看她,总能看到她坐在床边或者院子里的长椅上,手里拿着毛线,织着什么。

“妈,您这是织啥呢?”有一次我问她。

“围巾。”婆婆头也不抬,手上动作不停,“织着玩儿。”

一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小雨——我和老吴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来看婆婆,发现婆婆床底下堆着满满一箱子五颜六色的手织围巾。

“奶奶,您这是要开店啊?”小雨笑着说,一边拿出几条仔细看。

婆婆笑着摆摆手:“哪能啊,就是闲着没事,手痒。”

小雨拿起一条深蓝色的围巾,上面织着简单却别致的几何图案,摸了摸:“手感真好,针脚也很细致。”

“你要喜欢就拿去戴吧。”婆婆说。

小雨爱不释手地把那条围巾围在脖子上,对着镜子照了照:“真好看!奶奶,您这手艺放在外面能卖大价钱呢!”

婆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瞎说啥呢,现在谁还稀罕这个。”

但小雨不这么认为。她拍了几张照片,回去后发在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没想到,引来了不少朋友的询问和赞美。

“这是手工织的吗?好精致!” “现在这种复古手工艺品可稀少了,能买到吗?” “有没有其他颜色的?”

小雨把这些评论截图给婆婆看,婆婆只是笑笑,说:“年轻人就是爱玩。”

但小雨看出了商机。那时候她正好负责公司的一些小商品外销业务,知道在国外,手工艺品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有温度的产品。

“奶奶,您看这样行不?我把您织的围巾带几条去公司,看看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渠道卖出去?”小雨提议。

婆婆有点犹豫:“值钱吗?就是普通毛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是毛线值钱,是您的手艺和心思值钱。”小雨说,“现在国外人特别喜欢这种纯手工的东西,您就当是帮我个忙。”

婆婆想了想,点头答应了。于是,小雨挑了十几条不同花色的围巾带回了公司。

接下来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小雨把婆婆的故事和围巾的照片发给了几个合作的国外客户,反响非常好。一位来自北欧的客户特别感兴趣,当即下了一个小订单,要了20条围巾。

“他们特别喜欢这种有故事的手工制品,”小雨兴奋地告诉我们,“尤其是听说这是一位老人家在养老院里一针一线织出来的,觉得很有温度。”

婆婆听了,难以置信地摇摇头:“这些老外真是钱多得没地方花。”

但她还是很开心。那段时间,每次我们去看她,都能看到她织得更加认真了。养老院里其他老人也很好奇,常常围着她问东问西。

“王大姐,听说你织的围巾卖到国外去了?” “快教教我们,我们也想织。”

婆婆害羞地摆摆手:“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个打发时间的活儿。”

但她还是耐心地教了几位有兴趣的老人基本的织法。很快,在那个养老院的院子里,经常能看到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手里拿着毛线和织针,有说有笑。

初秋的一个下午,我去看婆婆。养老院的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花开得正盛,香气扑鼻。婆婆和几个老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晒着太阳,织着毛线。远远看去,那景象温馨而祥和。

“妈,今天买了您爱吃的桃酥。”我走过去,把手里的纸袋递给婆婆。

婆婆接过来,打开看了看,笑了:“你们这孩子,我牙口不好,吃不了这硬东西了。”

虽然这么说,但她还是从袋子里拿出一块,慢慢地嚼着。

“小雨最近忙着呢,”我坐下来,对婆婆说,“您知道吗?您织的围巾在国外卖得可好了。”

婆婆笑了笑,眼睛眯成一条缝:“那丫头就会哄我开心。”

“真的,妈。小雨说,有客户专门要您织的围巾,说是独一无二的。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她都忙不过来了。”

婆婆低下头,继续织着手里的围巾,针脚很细,很匀称。她织了一会儿,突然说:“你说,老吴他爸要是知道了,会不会笑话我?”

我愣了一下:“怎么会?他肯定会为您骄傲的。”

婆婆点点头,没再说话。但我注意到,她的眼角有点湿润。

回家路上,我给老吴打电话,说婆婆今天精神很好,还教了养老院里其他老人织围巾。老吴在电话那头嗯了几声,说他最近工作太忙,等忙完这阵子一定去看妈妈。

手机那端传来嘈杂的声音,似乎是工地上的噪音。老吴是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常年在外面跑工地。这也是我们没法好好照顾婆婆的原因之一。

六个月后,小雨的”奶奶围巾”项目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最初的那位北欧客户反馈说,婆婆织的围巾在当地一家精品店销售一空,顾客反响极好。他们想要更多的订单,而且愿意付更高的价格。

小雨把这个消息告诉婆婆时,婆婆笑得合不拢嘴:“真的假的?我这老胳膊老腿的,织的东西也有人稀罕?”

“当然了,奶奶。您别看您年纪大,但您的手艺是一辈子的积累,这在国外可是稀缺资源呢!”小雨说,“您看,我给您带了些新毛线,都是进口的,质量特别好。”

婆婆摸了摸那些柔软的毛线,爱不释手:“真好,比我以前在厂里用的强多了。”

随着订单增多,婆婆一个人忙不过来。养老院里那几位学会了织围巾的老人也加入进来,大家一起为”奶奶围巾”项目出力。小雨给她们都买了新毛线和织针,还拿来了一些简单的设计图,让她们在围巾上织一些不同的图案。

养老院的院长看到这情况,很支持,还专门腾出一个活动室,让这些老人有个固定的地方织毛线。

“这多好啊,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锻炼手指灵活性,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院长笑着说。

婆婆成了这个小团队的”领队”,负责检查每条围巾的质量。她总是很认真,发现有不匀称的地方,就耐心地指导其他老人如何改进。

“王大姐,你这手艺真是绝了,”一位白发老太太感叹,“我织了一辈子毛衣,也比不上你这手上功夫细。”

婆婆不好意思地笑了:“哪里哪里,还是徐大姐您织得好看。您那个小花纹,我就学不会。”

我偶尔去看婆婆,常常看到她们几个人坐在一起,一边织毛线一边唠嗑,说起年轻时的往事,说起孩子孙子,说起身边的鸡毛蒜皮。有时候笑得前仰后合,有时候叹息连连。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正碰上养老院组织放电影,是部老电影《英雄儿女》。放映室里坐满了老人,婆婆也在,手里拿着半织好的围巾。每当熟悉的片段出现,老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跟着念台词,然后相视而笑。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婆婆在这里过得也许比在我们家还开心。在这里,她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事情做,有人欣赏她的手艺,有人需要她的指导。她不再只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老人,而是有价值的、被尊重的。

两年过去,小雨的”奶奶围巾”项目越做越大。不仅仅是北欧那个客户,现在他们的围巾销往欧洲多个国家,甚至还有美国和加拿大的客户。每条围巾都附有一个小标签,上面有织这条围巾的老人的名字和简单的故事。

婆婆和她的”编织小组”成了养老院的名人。当地报纸还来采访过她们,做了一个关于”银发经济”的专题报道。

“您觉得,是什么让您织的围巾这么受欢迎呢?”记者问婆婆。

婆婆想了想,慢慢地说:“可能是因为用心吧。我织每一条围巾,都想着它会给远方的一个陌生人带去温暖。就像,就像当年我给我家男人织毛衣一样,一针一线都是心意。”

记者又问:“您觉得这份工作给您带来了什么?”

婆婆笑了:“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用,不是被丢在这里等死的。我这双手还能做点事情,心里就踏实。”

那篇报道出来后,老吴看了,眼圈都红了。他连夜从外地赶回来,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养老院。

我和老吴站在活动室门口,看着婆婆正在教一位新来的老人如何织围巾。她耐心地示范,语气和蔼,姿态从容。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边。

老吴突然哽咽了:“妈这几年,好像年轻了。”

是的,婆婆确实像是焕发了新生。虽然她的腰还是有点驼,走路还是有点慢,但眼神更亮了,笑容更多了。她不再只是一个被照顾的对象,而是有价值的创造者,是传承者,是老师。

八年过去了,婆婆已经在养老院住了整整八年。她今年八十五岁,手上的皮肤有些松弛,满是褶皱,但依然能熟练地操作那双织针。她的”编织小组”现在有十多位成员,大家不仅织围巾,还开始尝试织些小玩偶、手套等等。

每条围巾上,都会织上”GrandmaWang”的标志——这是小雨给婆婆注册的品牌。在小雨的营销下,这些围巾成了海外市场上的一种特色产品,代表着中国老一辈人的智慧和工艺。

“奶奶,您知道吗?您的围巾现在在国外可是’网红’产品呢!”小雨兴奋地告诉婆婆,“有顾客专门发邮件来感谢您,说戴着您织的围巾,感觉特别温暖。”

婆婆摸了摸小雨的头,笑道:“傻孩子,哪有那么夸张。”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是高兴的。她的床头柜上,除了老吴爸爸的相框,现在还多了几张照片——外国顾客戴着她织的围巾的照片,小雨在展会上展示”奶奶围巾”的照片,还有她和”编织小组”成员的合影。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我们没有送婆婆来养老院,她的晚年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更孤独,也许会更无所事事,也许就不会有这”奶奶围巾”的故事了。

在养老院门口的公交站台,我等着回家的车。旁边有个卖冰糖葫芦的小摊,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男人,手上套着一个橙色的保暖手套,像是手工织的。

“这手套哪买的?挺好看的。”我随口问道。

“媳妇买的,说是什么’奶奶手作’,好像还是老人家织的。”摊主一边穿糖葫芦一边回答,“戴着挺暖和,而且有弹性,不像那些机器做的,没两天就松了。”

我忍不住笑了。也许婆婆织的东西,已经默默地温暖了很多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回到家,老吴正在厨房忙活。他最近从工地上回来了,说是公司调整了他的岗位,不用再到处跑了。我们打算下个月把婆婆接回家住一段时间,让她看看我们新装修的房子。

但说实话,我有点担心婆婆会不习惯。在养老院,她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的工作节奏,有被尊重和需要的感觉。在我们家,她可能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当晚,小雨打来视频电话,说她要去德国参加一个手工艺展会,带着”奶奶围巾”系列产品去参展。

“对了,妈,外婆织的那条蓝色围巾,我一直带在身上呢。”小雨说着,把那条深蓝色的围巾拿起来给我看,“这是她织给我的第一条围巾,我当作护身符带着。”

挂了电话,我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远处的路灯一盏接一盏地亮着,像是编织起了一条光的围巾。

突然想到了什么,我走到衣柜前,翻出了结婚那年婆婆送我的那件毛衣。米色的,领口和袖口是深棕色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毛衣早就不合身了,但我一直舍不得扔。

我把毛衣贴在脸上,闭上眼睛。仿佛能感受到婆婆当年织这件毛衣时的温度和心意。

或许,这就是手工之美的魅力所在——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物品,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种温度的传递。

养老院里的婆婆,用她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针一线,编织着爱与温暖,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从这一代传递到了下一代。

这也许就是生命最美的状态——无论年龄多大,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让生命之光继续闪耀。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