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董平原本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善使双枪,相貌俊朗,仪表堂堂,而且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有“英勇双枪将,风流万户侯”,“纵饶铁骑千层,万马怎当董一撞”的美誉。
归顺梁山成为马军五虎将之一,梁山受朝廷招安, 董平随宋江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常打头阵屡立战功, 征方腊大战独松关时,左臂受伤的董平为救张清,被敌将在背后一刀砍死。然而由《水浒传》衍生的各版本小说里,董平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一,《残水浒》——作者为近代学者、小说家程善之,小说从71回卢俊义梦中看见自己和107位梁山好汉,在忠义堂的草地上被处斩写起,至宋江等36人被擒遇赦,关胜质问痛骂宋江结束,全书共十六回。
《残水浒》第78回描述中,董平无故吐血,神医安道全诊治后,断定是喝了有木鳖子毒的毒酒,宋江、燕青、花荣一番调查,才发现原来是董平老婆程小姐所为,原来程小姐自从父母被董平杀死,自己被强迫嫁给董平后,一直寻找机会报仇,十多天前,程小姐以房中夜里耗子太多,睡不好觉为由,从孙二娘那里讨要木鳖子粉去毒杀.....把木鳖子粉偷偷放在董平喝的酒中,以致董平日渐骨瘦如柴,最终毒发身亡,死时“手足搐缩,蜷做一团”。程小姐也服毒自尽,程小姐临死发出“自己要儿孙,就不该害人的父母;杀了人的父母,还要替你养儿孙,天下有这等便宜事”愤慨!

二,《荡寇志》——作者为清代作家俞万春,又名《续水浒》,该书也是从71回写起,开篇卢俊义梦到108个好汉被处决,随后忠义堂起火,众人用尽各种方法,火也未熄灭.....东京城禁军教头陈希真的女儿陈丽卿武艺高强,貌若天仙,被高衙内看中求婚,陈氏父女惩治高衙内后逃出,落草猿臂寨。宋江为首的梁山义军打家劫舍,无恶不作,陈希真与官军合作,连同“雷部三十六将”和“一十八位散仙”,最终把梁山108将“尽数擒拿,诛尽杀光”。陈希真父女功成名就后修道登仙。
《荡寇志》中有勇无谋的董平与鲍旭、焦挺奉命镇守曹州,金成英率官军攻打,一战冲到吊桥将焦挺活擒,第二天,金成英、韦扬隐二人叫阵,董平看焦挺浑身赤裸被绑到阵前,大怒冲出城外,与韦扬隐大战六十余合不分胜负,金成英趁二人兵器搅做一团加入战团,最终董平被二人杀死。
成英性急,便挺枪上前。那董平双枪、韦扬隐单枪搅做一团。成英看得分明。乘势将董平左枪一压,董平忙将右枪架住了韦扬隐。成英枪头已起,对董平咽喉便刺;董平左枪急挑。成英枪头爆上,董平额角鲜血迸流。韦扬隐的枪已逼开董平右枪;对腹刺入;成英枪头又顺到董平胸前,双枪并下,把一员能征惯战的名将董平,登时死于非命。

三,《水浒新传》——作者为现代小说家褚同庆,在原著《水浒传》的基础上,修改原有人物的特征,增删一些角色,增加了许多情节,历时四十余年,三易其稿写成,全书共170回,保留原作39回,改动40回,新增91回。
小说开篇从高俅发迹开始写起,与水浒传里描述相差无几.....梁山头领围绕招安一事发生激烈斗争,最后分为两派,吴用、花荣、燕顺、朱武、史进、武松、项充、林冲、鲁智深、穆弘等人为一方,继承晁天王的遗志;宋江、卢俊义、柴进、董平、李应、孙立、关胜、秦明、杨志、索超、徐宁为另一方;反招安与招安之间发生激烈斗争,最后李逵舍命反宋江,吴用轻生,阮氏三雄战死,林冲自杀,鲁、武返回二龙山......其余则愤然离去;宋江等四十三人打起“顺天”、“护国”大旗接受招安;
《水浒新传》中的董平在禁军担任官职,和呼延灼、张清是结拜兄弟,因功封为武状元,率兵抵抗辽军,上梁山以后坐次也由《水浒传》第15位上升为第11位,星号天英星(水浒传为天立星),与关胜、林冲、孙立、花荣并列为五虎将,随宋江接受招安,因宋徽宗对其老婆扈三娘行不轨之事,弃官投奔穆弘和燕青的太行山义军。

四,《水浒新传》——作者为近代作家张恨水,全书描写梁山好汉大聚义后,协助朝廷抗击金国入侵的故事。全书共68回。开篇是卢俊义梦到108个好汉投降后被处决,宋江派柴进,燕青,白胜,时迁去东京打探消息.....最后公孙胜率时迁,杨雄,顾大嫂,孙二娘等11位好汉去北国斡离不的元帅府,以变戏法为名毒杀斡离不及二十余名文武官员,被发现只有公孙胜逃脱,其余人喝毒酒自尽。三年后,公孙胜巧遇投奔韩世忠的李俊和阮小二,参与黄天荡劫杀金兀术,阮小二最后中风,李俊回太湖养病,公孙胜则在黄天荡旁的茅庵修行。
董平与卢俊义,柴进,燕青等十人奉命接受招安,被授为雄州兵马都监,孤身北上镇守宋辽边界,他在金军南侵时坚守雄州,最终因守城的二千宋军不敌数万金军,城破董平额头中一箭跳入火中自尽,成为梁山好汉中第一位战死者。

结束语:《水浒传》原著里的董平,虽是五虎将,却仅排名第十五位,与其他四虎将拉开了距离,读者大都认为与他杀死程太守一家,强抢其女为妻的行为有关,常把他列入“梁山十大恶人”、“水浒十大色狼”之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董平在不同的文人眼里,有着不一样的结局,您还知道董平哪些不同的结局,欢迎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