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核能黑科技”问世:一块电池用千年,如何改写人类能源史?
小白变大咖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2025年3月9日,江苏省江阴高新区的一场发布会震动了全球能源界——无锡贝塔医药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的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正式亮相。(我国首款超长寿命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研制成功这项被外媒称为“中国核能革命”的技术,凭借“理论放电上千年”的标签登上热搜。它不仅是国内首款微型核电池,更是全球首个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碳-14核电池,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又将如何重塑人类对能源的认知?


一、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星辰大海的“永生电池”

1. 颠覆性参数:用半衰期对抗时间


来演: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碳-14同位素5730年的半衰期,让“烛龙一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征服者”。理论上,其能量释放可延续数千年,远超金字塔的历史跨度。这种特性源于β衰变原理:碳-14原子核释放电子(β粒子)转化为氮-14,过程中持续产生电流。与钚-238等传统核电池相比,碳-14的生物相容性更高,且β射线穿透力弱(仅需一张纸即可屏蔽),大幅提升安全性。

2. 硬核性能:极寒酷热中的“永动机”

- 极端适应性:-100℃至200℃的工况范围,覆盖月球夜间-173℃到火星夏季20℃的温差,甚至可承受深海高压环境;

- 超高能量密度:2200mWh/g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10倍,50年衰减率低于5%,意味着半个世纪后仍能保持95%以上效能;

- 智能放电模式:毫瓦级脉冲放电技术可灵活切换“涓流供电”与“爆发输出”,适配从心脏起搏器到火星车的多元场景。

3. 技术攻坚:打破西方垄断的双重破壁


团队攻克了高纯度碳-14提纯与能量转换效率两大世界难题。通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创新,将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至8%(传统核电池普遍低于5%),短路电流达282nA,开路电压2.1V,最大输出功率433nW。实验室中,搭载该电池的LED灯持续工作4个月、闪烁超3.5万次,并成功驱动蓝牙芯片传输信号。


二、应用革命:从人体到深空的“能源自由”

1. 医疗领域:终结“开胸换电池”时代

心脏起搏器患者每5-10年需手术更换电池,感染风险高达3%-5%。“烛龙一号”的永久供能特性,将彻底消除二次手术痛苦,更将推动脑机接口、神经刺激器等植入设备的飞跃发展。

2. 物联网与航天:万亿传感器的“永续网络”

- 极地科考站、海底电缆监测器等设备可摆脱定期维护桎梏;

- 月球基地、火星车将实现“一次部署,千年供电”,为深空探测提供持久动力;

- 物联网领域,城市管网监测、农业传感器等设备将构建“自维持”网络,运维成本降低90%。

3. 战略价值:国家安全的“隐形护盾”

在边境监控、深海探测器等敏感领域,无需更换电池的特性可大幅降低人员暴露风险。而核电池的国产化,更意味着中国摆脱了对钚-238等战略资源的进口依赖。


三、冷思考:狂欢背后的三重挑战

1. 成本与规模化的博弈

当前单块电池实验室成本堪比特斯拉Model 3(约30万元),团队计划通过工艺优化,在2026年推出硬币大小的“烛龙二号”,但消费级普及仍需十年以上。

2. 安全认证的漫漫长路

尽管β射线辐射量低于手机,但民用化需通过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各国核安全审查,医疗植入审批周期可能长达5-8年。

3. 伦理与环保争议

千年寿命的核电池虽采用惰性封装,但大规模应用后的回收体系未建立。有学者担忧,若未来技术断代,这些“永生电池”可能成为考古学家的未解之谜。


四、未来展望:一场能源认知的重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烛龙一号”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储能思维”向“创能思维”的范式转变。当能源供给不再受限于充放电循环,设备设计逻辑将被彻底改写——或许未来手机不再预留充电口,火星城市依靠同位素矩阵供能,甚至人体成为“半永久性能源体”。

笔者的独到视角:这项技术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模糊了“能源”与“物质”的界限。碳-14本是生命体的一部分(用于碳年代测定),如今却成为延续生命的工具。这种“生命-能源”的闭环,是否暗示着未来文明将回归“天人合一”的能源哲学?

烛龙图片

答案或许就藏在“烛龙”这个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掌控昼夜的神兽命名的电池之中。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