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财联社3月12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将加速5G-A网络在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并同步推进6G技术研发进程。
会议指出,到2027年,我国5G用户普及率将突破85%,同时通过深化AI、北斗等技术的融合创新。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标志着通信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首先,应用场景全面爆发5G-A与6G重塑未来
具体来说,5G-A凭借确定性网络(TSN)能力,已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
例如,中兴通讯基于5G-A通感一体技术,为低空物流无人机提供厘米级导航和实时避障,AI算力中心同步优化运输路径,效率提升40%。
还有中国移动联合华为在北京工体打造的元宇宙中心,通过5G-A万兆速率和1毫秒时延,支撑XR竞技游戏的云端渲染与实时交互。玩家可通过轻量化终端设备获得8K级视觉体验,算力消耗降低70%,为“云游戏+AI”商业化落地铺平道路。
此外,6G的天地一体化设计将填补5G盲区,实现深海、沙漠、极地的泛在连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研发的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超万颗卫星,支撑手机直连卫星通信。
华为实验室数据显示,6G网络峰值速率可达1Tbps,时延降至微秒级,足以满足远程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操控需求。
其次,5G-A通过通感算一体化架构,为AI提供实时数据管道。例如,华为“AI-Centric 5G-A”方案动态调度基站算力,在深圳智慧港口项目中,AI集装箱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装卸效率提高3倍。

更厉害的就是6G向模块化算力向分布式演进,支持边缘端AI模型部署。
例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轻量化模型,已实现在6G测试终端运行百亿参数大模型,推理功耗降低90%。华为提出的AI原生6G架构,可通过强化学习动态调整网络切片参数,频谱利用率提升50%以上。
据IDC预测,到2030年,通信网络承载的AI算力需求将占全球总量的35%。
政策东风下,5G-A与6G产业链已进入黄金发展期。据赛迪顾问预测,2025年我国6G技术研发投入将超千亿元,带动上下游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前景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