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的气候
一
气温
01
冬季气温
(1)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大 (等温线密集,东部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2)原因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3)主要等值线
①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②8℃等温线:大致通过南岭山脉。
(4)极端值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位于漠河(纬度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降温剧烈。)
02
夏季气温
(1)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东部等温线平行于海岸,高山地区等温线闭合,大致与等高线平行)。
(2)原因
① 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③高原和山地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
(3)极端值
①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地势高)。
②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因素
表现
地形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地表组成
沙漠广布,吸热快
天气、气候
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补充】
1. 影响气温的因素
因素
表现
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昼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气温日较差:低纬度>高纬度;气温年较差:低纬度 <高纬度)< span>高纬度)<>
地形(地势和地形类型)
阴坡、阳坡;海拔;山地、平原、谷地或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平原是气流的通道)
海陆位置或分布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海水的调节作用(主要差异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天气状况或天气系统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冷锋过境,温度降低,暖锋过境,温度升高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如西风带来海洋暖湿气流)和季风环流(如冬季风带来冷空气)
下垫面的组成
地面反射率(海洋、陆地、冰雪);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 等温线知识回顾
(1)等温线弯曲的判读方法
方法
具体应用
高高低低
温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温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等温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等温线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弯曲所示部分为低值
切线法
等温线弯曲处做切线,比较切点与两侧的温度高低
特殊记忆
7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向南凸出,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向北凸出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同向
(2)其他判读
等温线变化
表示的含义
疏密
密集,气温变化大;稀疏,气温变化小
与纬线平行
受纬度影响突出
与海岸平行
受海洋影响显著
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
受地形影响明显
闭合
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或洼地
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或小山丘
03
温度带
(1)定义 :我国根据≥ 10℃积温 (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2)分布 :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作物熟制及作物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雷州半岛、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麦、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二
降水
01
降水的空间分布
(1)依据 :年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
走向
800mm
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
400mm
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
200mm
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2)一般规律 :大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异常
①伊犁河谷的降水:大致由西向东减少,受西风带来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
②兰州西北方向的400mm等降水量线出现闭合区域:受祁连山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长白山地区降水量大于800mm :受山地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④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南方向受台湾山脉的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雨影区;西北地区受武夷山的阻挡,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⑤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携带印度洋水汽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延伸,且受地形影响,多地形雨。
⑥新疆准噶尔盆地降水多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西风带来降水,特别是在天山北坡,地形雨更多,山腰处形成针叶林带。
⑦海南岛的降水:东多西少,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冬季位于来自海洋较湿润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⑧贺兰山东侧降水多于西侧:东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4)降水极值区
极值
位置
影响因素
中国“雨极”
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
位于来自海洋湿润东北季风(冬季)和东南季风(夏季)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夏秋多台风雨
中国的 “干极”
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深居内陆,水汽难到达
盆地构造,进入盆地的风易形成下沉运动,不易成云致雨
地形主要为荒漠,涵养水源作用弱,空气的水汽少
02
降水的时间分配
(1)依据 :降水柱状图
(2)规律
①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②年际变化大:主要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3)锋面雨带
①副热带高压脊: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主要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最强,冬季最弱。该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两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早灾害的发生。
②锋面雨带的形成: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5-8个纬度交锋形成的降雨带。锋面雨带并随着副高的北进而北进,南退而南退。具体规律如下:(折线为副高脊,斜线为雨带)
a:正常年份:北进南退,进的速度慢,退的速度快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春末
15°N-20°N
华南
夏初
西伸北进到20°N左右
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1个月的梅雨)
7-8月
25°-30°N
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
9月
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10月
都完全退到海洋,大陆的雨季结束
b:异常年份: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南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即南旱北涝);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度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即南涝北旱)。
注意:由于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故中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
【补充】影响降水的因素
因素
表现
海陆位置
近海地区(湿地),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大气环流
风向
海风(向岸风)降水多,陆风(离岸风)降水少
风带
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西风带);反之干燥少雨(信风带)
气压带
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赤道对流雨);高压带气流下沉
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锋面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致雨(热带气旋带来台风雨);高压反气旋空气下沉,干燥少雨
地形
地形雨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山腰处形成地形雨
地形类型
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山脉走向
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洋流
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增湿;寒流上空水汽少,减湿
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人类活动
凝结核(城市雨岛),人工降水
03
干湿地区
(1)划分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四大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和植被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纬度高,蒸发弱,且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海南岛西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以及伊犁河谷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三
气候特点
01
气候复杂多样
(1)表现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2)原因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热量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水热组合条件差异大。
(3)对农业的影响
①有利: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②不利: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02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1)表现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2)原因 :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大,夏季吹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降水多;冬季吹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降水少。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①定义: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气候区。
②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03
雨热同期
(1)表现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2)原因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3)对农业的影响
①有利: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②不利: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04
多气象灾害
(1)梅雨
概况
表现
时间
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
多发地
江淮地区
原因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的江淮准静止锋
特点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措施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2)伏旱
概况
表现
时间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多发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
在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
特点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措施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3)台风
概况
表现
时间
夏秋季
多发地
东南沿海地区
路径
西北、偏西、先西北后东北
原因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特点
狂风暴雨
措施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4)干旱
概况
表现
时间
冬春
多发地
华北、西北
原因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特点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措施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
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营造防护林
改进耕作制度
(5)夏涝
概况
表现
时间
6-8月
多发地
华北、南方地区
原因
夏季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特点
洪涝灾害
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实现防洪保险
(6)寒潮
概况
表现
时间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多发地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地以外的广大地区
原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特点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措施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说明:整理自司马地理工作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