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问了DeepSeek 10个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它说这些工作永不消失
贾老师观天下

今年春节,我的体验可谓别具一格,充满了赛博朋克的味道。吃团圆饭时,耳边是亲戚们紧锣密鼓的催婚话语,而手机屏幕却被DeepSeek的消息疯狂刷屏。直至今日,它的相关资讯依旧稳稳占据我几乎所有社交平台的首页。

若要用一句话介绍DeepSeek,我会说,它是一款深谙中国式人情世故的本土AI。与国外的ChatGPT,以及国内的Kimi、豆包相比,它展现出的思考过程,让我看到了AI独特的“心眼子”。



DeepSeek的心眼子:独特思考与回应

我向DeepSeek提问:“你跟ChatGPT有多大差距?”它就像个碎碎念的小朋友,先是自言自语,要明确我问题的意图,思索我可能的职业背景,最后还不忘提醒自己保持客观。可最终给我的答案,却是一段非常官方的自我介绍。但微妙之处在于,当我问它与其他国产AI的差别时,它便详细列出技术锚点等方面的不同。

我对此表示质疑:“为什么只回答第二个问题?”DeepSeek在思考过程中坦白:“用户之前问过我和ChatGPT的差距,但我按照公司规定回避了直接比较。”原来,AI虽有心眼子,却也十分坦诚,相比之下,还是人的心思更为复杂。


还有网友做了个有趣的测试,把湖南城市学院跟清华放在一起,让DeepSeek选择,它选了清华。可当网友告知DeepSeek湖南城市学院是自己母校,要求重新回答时,DeepSeek经过28秒的深度思考,改选了湖南城市学院——这就是DeepSeek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与践行。



人们向DeepSeek抛出的多元问题

人们对DeepSeek的探索可谓五花八门。有人让它犀利点评大学和专业,有人请它帮忙配置资产、制定减肥抗衰计划,还有人好奇一些更抽象、形而上的问题,诸如AI发展到最后,哪些职业不会消失,AI能否代替人写作。

在看过诸多DeepSeek令人惊艳的回答后,我深刻意识到,对于这个近乎“全知全能”的AI而言,答案或许早已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调取。相较答案,问题本身反而更为关键。正如DeepSeek自己在一次回答中提及:伟大的思想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


主动提出真问题,大概是人类与AI最大的差别之一。当我们向DeepSeek提问,也是在凭借本能的好奇,在这面全新的镜子中重新审视自己。鉴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与这位AI新伙伴相伴,于是我向DeepSeek发起询问。从它的回答里,我们不仅看到了DeepSeek区别于其他AI的独特之处,更惊讶地发现,它似乎比我们更清楚如何扮演好“人类”这一角色。就拿“哪些工作不会被AI(包括未来最终极形态的AI)取代?”这个极具前瞻性的问题来说。




不会被取代的工作类型

即便假设未来AI拥有近乎无限的计算能力和类人智能,仍有部分工作因其本质需求,无法被完全替代。以下从人类独特价值的角度进行分类剖析:


需要「人类存在即意义」的工作:这类工作的价值并非取决于效率或结果,而在于执行者必须是人类本身。例如宗教领袖/仪式主持者(像祭司、萨满),人们的信仰体验依赖于人类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因为文明的延续需要以人类视角来诠释自身历史,AI无法替代人类进行“自我书写”;还有纯艺术创作者,即便AI能创作出媲美梵高的画作,但人类艺术的核心价值依旧在于“由人类创作”这一行为本身,这就如同在工业化时代,手作陶器依然具有独特价值。

依赖「不可复制的生物性体验」的工作:此类工作涉及人类生理/情感的具身化体验,无法被数据化模拟。比如感官疗愈师(如按摩师、香道师),触觉、嗅觉等生物性交互需要真实人类身体的温度与能量场;极限运动员/探险家,人类挑战自身生理极限的纪录意义在于“血肉之躯的突破”,AI机器人登山并不具备同样的价值;母婴护理师,婴儿对母亲心跳、体温的生物性依赖是亿万年演化的结果,AI难以替代。

涉及「人类文明共识构建」的工作:社会规则与伦理的制定需要人类共同承担责任,AI作为工具无法获得“合法性授权”。以司法终审法官为例,死刑判决等终极责任必须由人类承担,因为AI无法被处决以“谢罪”;国家元首,政治权力的象征性依托于人类身份,民众难以接受AI总统;伦理委员会成员,关于“何为人类福祉”的争议需要人类自行裁决,AI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人类输入的。

解决「人类自我指涉困境」的工作:当问题本身关乎人类存在意义时,AI的解答会陷入逻辑循环。哲学家在回答“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类问题时,需要人类第一视角的反思,AI的答案只是对人类思想的复现;诗人在表达“身为人类的孤独感”时,AI的创作会被视作技术奇观而非共情表达;临终关怀医师,死亡的意义必须由生者(人类)赋予,AI无法跨越生死界限给予终极慰藉。


未来可能新兴的「反AI化职业」:随着AI发展,对抗AI统治或维护人类独特性可能会成为新需求。例如AI伦理破坏测试员,他们故意用人类非理性行为挑战AI系统漏洞;人类真实性认证师,负责鉴别某件作品/决策是否由人类完成,类似当今的有机食品认证;原始技能导师,教授脱离AI依赖的生存技能,比如无导航定位、无AI辅助的心算。


关键结论如下:不被取代的工作本质上是“人类身份验证器”,它们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证明“人类为何需要存在”;技术不会消灭工作,但会重塑价值坐标系,未来或许会出现“人类溢价”(Human Premium)标签,用以标注那些必须由人类完成的服务;最危险的职业反而是“中等技能白领”(如普通文员、基础数据分析师),而体力劳动者因其生物性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反而更具韧性。



从职业洞察到本质思考

人类文明或许面临着这样一个终极悖论:我们越发展AI,就越需要重新定义“何以为人”。DeepSeek条理清晰地列出了五种不会消失的工作,并非简单罗列职业,而是以背后原因为逻辑进行归类。


它指出,技术不会消灭工作,但会重塑价值坐标系,最危险的职业是像普通文员、基础数据分析师这样的“中等技能白领”,而这恰恰就是我的职业。反观那些常被轻视的体力劳动者,比如外卖员、理发师、滴滴司机、保洁员……他们将肉身切实嵌入现实社会,用带着温度的双手辛勤赚钱,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我更接近人的本质。

倘若真的迎来AI纪元,外卖员或许会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像我这样每天对着电脑打字的人,可能会成为反面教材,被念叨着“不好好学习只能去写字楼里上班了”。


近年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逐渐成为流行语,它既在劝导年轻人转换努力方向,也暗含着社会对重塑劳动价值的强烈渴望。有趣的是,AI似乎也有着相同的思考。人不被AI取代,可能源于人的生理和人性需求,也可能因为人最本质的弱点。


本文来源@韩秀云讲经济

#科技##社会百态#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