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见中国·遇见布拖
布拖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彝语中意为“有刺猬和松树的美好家园”,有着“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银饰之乡”、“黑绵羊之乡”等称号。

金沙江峡谷摄影/马春林由于布拖县地处高原,海拔高,又有河流深切,导致相对高差较大,使得这里的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至23℃,堪称夏日避暑胜地。这里有水草丰茂的乐安湿地,雄伟壮丽的金沙江峡谷、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精彩瑰丽的彝族服饰、帅气靓丽的惹扎(帅哥)妮扎(美女)......你能想象到的大美风光、民风习俗,在布拖都能遇见。

万亩索玛花海摄影/吉格阿加

乡见·拉果乡这里有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
金沙江与西溪河的交汇处,形成了一道壮美的大拐弯。在地质构造和河流冲刷的作用下,这种短距离内的巨大落差,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刷力,造就出一系列的峡谷群。
就在这些蜿蜒曲折的峡谷中,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村落——阿布洛哈。

阿布洛哈村摄影/姜曦外人很难想象,阿布洛哈村曾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的状态,险峻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几乎阻断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现如今,走进阿布洛哈村,你会看到崭新的彝家新寨的住房。
“崭新的”阿布洛哈村彝语中意为“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今“封闭村”变成“开放村”摄影/马春林、吉列子日2020年6月30日,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彻底打通。这条短短3.8公里的通村路不仅打开了阿布洛哈村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之门,更是成为村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典型成果。

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建设这条公路需要凿穿三座悬崖并在峡谷上建起一座钢桥摄影/姜曦通车后的阿布洛哈村,蜂蜜、脐橙等特色农产品不仅能够方便地“走出去”,外来的资源也能顺畅地“走进来”。
阿布洛哈村野生蜂蜜农产品一进一出阿布洛哈村因路而兴

乡见·乐安镇这里有如诗画般的乐安湿地乐安湿地是四川第二大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目前已发现的四川省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种群越冬地。

冬日乐安湿地摄影/吉斯小鹰每年,上万只飞鸟来此繁衍生息,其中不乏黑鹳、黑颈鹤、苍鹭等珍稀鸟类。

乐安湿地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凉山州特刊》摄影/叶昌云
它们的身影与这片湿地的美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乐安湿地拥有众多独特的鸟类物种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下图摄影/张东

乡见·特木里镇这里有万亩杜鹃花海火把节、美味彝族佳肴这里是布拖县政府所在地——特木里镇。

布拖县政府所在地,特木里镇摄影/黄坤回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每年4~8月是“索玛花的节日”,特木里镇这片由杜鹃花编织的万里绚丽海洋,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将五彩斑斓的色彩尽情挥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特木里镇乌科村万亩杜鹃花海大凉山腹地绘就山水乡村新画卷从高海拔山地,到温暖的河谷;从陡峭的悬崖到宽广的草场,不论是乔木还是灌木,种类多样的索玛花总能找得到适合自己的温润土壤。

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索玛花邀你赴一场花季之约摄影/杨黎明适应当地高海拔气候的不止有索玛花,还有布拖的特色黑绵羊,同样因为耐受高寒环境成为了众多羊肉品种中的佼佼者。它没有其他羊肉所具有的肥腻感,反而呈现出一种绵软而富有弹性的质地。这种羊肉的肌间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使得它在食用时不会给人带来过于沉重的负担感。

斗羊
摄影/涂静
独特的农产品造就了特木里镇独特的彝族餐。
布拖的饮食文化,最具特色的恐怕要算“砣砣肉”与“酸菜汤”了。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土豆和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称之为“砣砣肉”。
黑绵羊坨坨肉黑绵羊酥肉以及黑绵羊汤锅
彝族餐荞面饼和乳猪肉摄影/俄底尔以布拖是乌洋芋(土豆)的故乡。

想象一下当你身处布拖乌洋芋花海之时蓝天是你的舞台,花海与你相伴摄影/王德乌洋芋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特殊的环境使其拥有着其它地区所产洋芋无法比拟的卓越品质。它的外皮非常薄,质地特别细腻,含有丰富的淀粉,营养价值极高。这种洋芋不仅口感极佳,而且具有很好的耐贮存性。

布拖乌洋芋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摄影/俄底尔以
此外来到特木里镇,一定一定不能错过火把节。每年7-8月,位于布拖县火把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摄影/马春林在广场中央,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堆。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天里点燃火把,以摔跤、斗牛、歌舞等形式表达喜悦、欢庆丰收、共祈平安。中国国家地理,赞4531
这里不仅有火把节,来听一场别开生面的湿地音乐嘉年华也是不错的选择。

图为演奏者表演彝族乐器国家级非遗——口弦口弦音色柔美使人沉浸在音符构建的空间内享受一场听觉盛宴当音乐与湿地美景相交、蓝天与草场为伴,来到这里不禁让人抛开所有烦恼,徜徉于音乐之海,享受“诗与远方”。

乡见·妮扎惹扎
“川渝地区出美女”,这种说法始于清代末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布拖县出妮扎(美女)惹扎(帅哥)。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其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拖县彝族美女们身着古朴大方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银饰服饰体现着鲜明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其首饰品种繁多:包括耳环、手镯、纽扣、戒指、领饰、耳链、耳坠、头饰等,这些银饰制品采用錾刻、镂空、镶嵌、吊缀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形态各异。

图为佩戴银饰的布拖妮扎在表演国家级非遗——“朵洛荷”彝语“朵”即火,引申为火把“洛”有唱的意思数十位身穿彝族银饰服饰的女子打着黄油伞踏着轻盈的舞步哼着彝族歌曲缓步出现摄影/陈志文与彝族妮扎服饰相比,彝族惹扎服饰更显“英雄气概”。

出生于布拖县的演员此沙穿着布拖阿都地区彝族男子的特色服装:羊毛织成的擦尔瓦装饰9颗精美银质纽扣的传统服装从右至左斜挎在右肩上的英雄带布拖县对数字“9”情有独钟,认为9颗银钮扣寓意吉祥、久远之意,更代表惹扎自身的坚强不息、刚直不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