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有一段话说得特别扎心:“低层次的家庭里,人的脑子里装的大部分是犟,在沟通上存在双重障碍,常常因为一句话就闹翻天。”这句话听起来确实不舒服,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就是如此。
年夜饭的饭桌上,父亲感叹一句:“现在肉价飞涨,钱难挣呀!”儿子冷不丁接茬:“当年若是答应我去上海打工,现在早就过上好日子了。”一句话点燃火药桶,父亲破口大骂,儿子沉默无声。
这样的场景在一些家庭很典型,明明可以好好说话,却偏偏要互相捅刀子。原本好好的一次相聚或久别重逢,因为一句话,结果各自生气,不欢而散。或许并非故意针对,但结果却是难以忍受。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太清楚彼此的软肋,吵架都是“精准打击”,没有无的放矢,专挑对方最疼的地方戳。一个是责怪你没有做到,一个是别人家怎么厉害。谁都不愿意退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并不是“脾气差”所致,而是内心深处藏着“犟”,把生活压力转化成语言炮弹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替代性的攻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期望。只是这种沟通方式并没有得到对方的接纳。
比如,母亲翻来覆去的唠叨,只是怕你走上她的老路。她内心被这种恐惧所支配,所以才不受控制地唠叨。唠叨的本身,并不是对你失望,只是希望你能改变。所有愤怒的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父亲告诫儿子“整天玩游戏是没有出息的”,其真正想说的是“我怕你将来过得苦”。有时候,这种语言炮弹的替代性攻击,像是激将法,以刺激的方式让对方接受,只不过有些场合并不适用。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激将远远不如请将的效果显著。直抒胸臆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既没有捅刺对方的软肋,还能和对方平等地对话。

把父亲直接讽刺儿子玩游戏换成“你游戏要得不错,双手的协调性非常好,证明你很聪明,认真读书肯定成绩会好,做些技术活也会比普通人强”。这种话不打击对方软肋的话说出来,效果会不一样。
人生都会有很多委屈和苦涩,社会底层的人更应该把苦水酿成酒。只不过,底层的“犟”人,酿得太粗糙,喝起来呛喉咙。这就需要他们在进家门前,把外面承受的压力和屈辱通通释放干净才行。
为什么很多男人喜欢抽烟喝酒,并不是那个味道好,而是他们不能像女人那样通过哭和闹把情绪释放掉,他们只有在烟雾缭绕和迷迷糊糊中放下所有的烦恼。哪怕他们知道抽烟喝酒有害健康也放不下。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话,真的能改变家庭氛围。当你放下对家人的挖苦和攻击后,你会发现家人对你的态度变得和颜悦色了。即便家人还会打趣你,但那显而易见的恶意不见了。

家人是血脉相连的至亲,即便是那些“满身是刺”的家人,心里也藏着柔软。嘴上会说着伤害你的话,但手里却攥着给你的生活补贴。你夸奖他的话,他嘴上说着不在意,心里却是非常的高兴。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倾听是最高级的沟通。”深以为然。家人说刺耳的话,多结合说话的场景和语境,以及家庭或他所面临的环境,或许他没有恶意,那张“犟”脸的背后,藏着他的忐忑与期待。
没有人是完全的残酷无情,更何况是家人。只是有些人善于表达,有些人不善于表达。这世间希望你好的人或许不多,但家人总是会祝福你。而你,是否真的做到了不用家人担心,满足了他们的期待。
不可否认,语言沟通上,低层次的家庭擅长相互伤害,但换个角度看,这些“伤害”里面何尝没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石头缝里钻出的野草,姿态难看却死命活着。生活已经很艰难,家人之间少点火药味,关系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