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龙城聚贤 | “药向外突破”区域会暨外科药学交流会太原站成功召开,共探外科药学发展新路径
壹生

2025年3月1日,“药向外突破”区域会暨外科药学交流会太原站在山西太原成功召开。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联合主办,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公益支持,山西省药学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协办。会议聚焦“外科药学发展与药师临床价值重构”,汇聚山西省药学领军人物、临床专家及企业代表,共探外科药学学科建设、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及药学服务创新路径,助力山西省乃至全国外科药学高质量发展。





侯锐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03.jpg

董红霖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


会议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侯锐钢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董红霖教授代表院方致辞,董教授强调了药学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外科药学需向外突破”的重要理念。药学作为医院的支柱科室,不仅支持临床科室的用药需求,还在疼痛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医院面临DRG控费压力,药师需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用药管理、参与MDT协作,平衡疗效与成本,体现药学服务价值。为此,医院正通过多学科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发展智慧医院等方式推动药学向外突破,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董教授建议定期举办促进学科发展的学术会议,推动创新药合理应用与医保政策适配,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与患者获益。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05.jpg

王世伟 山西省药学会秘书长


山西省药学会秘书长王世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山西省药学会与广东省药学会的紧密合作:2024年双方通过药学参访、学术会议深化交流,围绕临床药学转型、药师能力提升等领域分享经验,推动了学科发展。当前,外科药学作为外科精准医疗的重要支撑,面临抗生素滥用、个体化用药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MDT协作、信息化建设及科研创新提升手术质量和药学服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人才培养与信息化建设,探索科研创新及临床应用转化,促进MDT协作以优化用药方案,共同加深外科药学领域合作。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08.jpg

郑志华 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志华教授在致辞中通过中外案例对比指出,药学需找准临床价值定位,以外科为核心突破口。他援引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经验,强调全院抗血栓管理对药师专业化的要求,并反思了国内外科药学介入不足的问题。针对国内现状,他提出三点主张:一是以外科抗感染、抗血栓、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及围手术期用药为切入点,通过规范用药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二是药师需掌握跨学科技能,以应对复杂病例;三是摒弃"不挣钱即无价值"的思维,选择临床认可度高、能切实解决问题的领域深耕。郑志华教授强调,药学发展需与临床需求结合,加强区域协作,借鉴广东等地经验推动外科药学标准化建设,助力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提升。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10.jpg

陈征宇 国际药学联合会中国总代表、国际药学联合会(FIP)院士


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中国总代表陈征宇院士在会议上回顾了中国外科药学的发展历程与国际突破。他指出,外科药学是中国药学与临床融合的核心方向,自2015年提出“外科药学”理念以来,通过广东省药学会的实践与国际合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23年,广东省药学会在世界药学大会上首次开设外科药学论坛,标志中国学科走向国际。2025年5月,第四届外科药学大会将在广州举办,旨在推广中国经验。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16日,外科药学项目获国际药学联合会认证。陈院士呼吁药学同仁与临床团队携手,让中国外科药学服务惠及全球患者。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11.jpg

刘毅明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刘毅明先生在会议上致辞,他回顾了集团在肝病、肿瘤、抗感染和血液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成果,多年来致力于抗感染学科治疗、多学科协作个体化用药和技术创新。作为1979年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凭借强大的集团背景和资金支持,在药品研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他指出,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但集团深知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将凭借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创新理念,持续推动研发进程。此次会议旨在探讨外科药学的向外突破,希望通过汇聚各方智慧,共同研究外科药学的新趋势、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药学服务。他表示,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秉承"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的使命,深化与临床合作,推动精准用药与安全服务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13.jpg

魏子湘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魏子湘女士代表主办方致辞,她从报社发展、项目实践及未来规划三方面阐述了外科药学品牌建设。作为国家卫健委主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报社历经42年发展,已从传统纸媒转型为百万级融媒体平台,形成"国家队"级影响力,依托国家级专家团队输出权威医学资讯,并通过“壹生”APP、“星火计划”及“领航计划”等项目助力医生的临床能力提升。2023年,报社联合广东省药学会郑志华教授成立外科药学编委会,共计纳入137位专家,标志学科建设迈入新阶段。当前,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为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机遇,报社通过"领航计划"等项目,推动外科药学理念落地,验证药师在外科团队中的不可替代价值。魏女士表示报社将依托专家智慧与政策支持,持续发挥政策传播者、理念推广者及方案实施者的作用,为外科药学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探索外科药师新角色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15.jpg

郑志华 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志华教授以“外科药学绪论”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系统阐述了外科药学的必要性、学科定位与发展方向。他指出,外科药学的必要性源于外科医生主要关注手术,对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导致外科不合理用药情况比内科更为严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外科抗菌药物、阿片类药物等存在大量不合理使用现象。因此,药师在外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与外科医生形成知识互补,提升用药合理性。外科药学被定义为以外科患者特殊用药需求为核心的全周期服务,涵盖围手术期用药管理(如抗菌药物预防、抗血栓治疗、镇痛、营养支持及血糖血压调控)、个体化用药优化(针对应激反应、代谢紊乱等病理生理特点制定方案)及术后长期用药指导(如抗凝治疗、化疗药物管理),并通过MDT与外科医生、麻醉师形成责任共同体,直接参与药物治疗决策。外科药学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理念上的突破。其核心是构建一个由外科医生、麻醉师和外科药师组成的新型治疗团队,使药师像麻醉师一样成为外科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直接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负责。这种模式已在丹麦等国家取得成功,国内也应借鉴和推广。外科药学的实践内容包括抗感染、抗血栓、镇痛、营养支持、血糖和血压管理等关键领域,同时需关注从术前准备到术后随访的药物治疗全流程。此外,外科药学还应关注药物在外科患者中的特殊药代动力学特点,如手术应激状态下的药物代谢变化,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在教育和实践方面,广东省已率先通过政策支持推动设立外科药师岗位,并构建了外科药学的教学框架,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特知识体系的外科药师。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如广州医科大学建立了外科药学教研室,吉林大学设立了外科药学专业。这些举措为外科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郑教授强调,外科药学是药师价值的试金石,也是中国药学走向世界的战略支点,需以政策为纲、临床为本、科研为翼,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推动精准用药、手术安全及患者满意目标的实现。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17.jpg

温红萍 山西省人民医院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19.jpg

陈征宇 国际药学联合会中国总代表、国际药学联合会(FIP)院士


山西省人民医院温红萍教授的主持下,FIP中国总代表陈征宇院士详细介绍了FIP的历史沿革、中国药学国际化实践及药学发展目标。他指出,FIP成立于1865年,总部设于荷兰,是全球药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之一,FIP与WHO自1948年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FIP涵盖了药学实践、教育和科研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医院药师、社区药师还是科研人员,都能在FIP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平台。FIP还特别关注青年药师和女性药师的发展,致力于为不同背景的药师提供成长机会。中国与FIP的合作由来已久,中国药学会于1947年加入FIP,中国药科大学和天津大学也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加入。近年来,中国药学界积极参与FIP的活动,推动药学教育和实践的国际化发展。近年来,广东省药学会通过主办年布里斯班世界药学大会外科药学论坛、推动FIP官网开设外科药学专栏(年)及获得FIP外科药学项目认证,标志着中国药学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陈院士指出,外科药学是中国药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通过与国际药学联合会的合作,中国药学界不仅能够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还能将中国的药学成果推向全球。陈院士还介绍了FIP的发展目标,这是FIP为全球药学从业人员制定的能力和素质建设目标,旨在通过教育、科研和实践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推动全球药学的进步。FIP的发展目标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呼应,涵盖了从药品供应效率到患者安全等21个具体目标。陈院士呼吁国内药学界更多地关注和参与FIP的活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药学的整体水平。他勉励同仁专注外科药师的长期价值,摒弃面子工程,通过持续积累实现从参与者引领者的转变,助力全球药学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讨论环节,四位专家围绕外科药学床实践与行业发展趋势分享见解。长治市和平医院胡晓玲教授谈到,外科药学作为新兴学科,聚焦外科患者用药管理,其核心在于通过药师参与实现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提升,涵盖术前风险评估、术中用药监测及术后康复管理,尤其关注特殊人群及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优化。她强调,药师需融入多学科团队,协同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并开展患者教育,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山西省汾阳医院雷波教授从发展角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多学科协作,推动药师角色从药品管理向临床治疗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二是推进精准化用药,基于患者基因、代谢特征及手术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三是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基于循证医学,使用AI辅助决策系统优化术前评估流程;四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推广也为手术期用药模式革新提供了新方向。太原市中心医院马医杰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临床药师需主动拓展服务领域。她指出,内科临床药师因受众有限,可转向外科抗凝、感染管理等方向,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话语权。例如,胃肠外科对抗凝药物的评估需求迫切,药师可通过沟通与培训逐步改变临床习惯。她还提到,临床对药师的需求集中于特殊药品申请与会诊支持,未来需加强团队专业化建设以覆盖疼痛、营养等领域,并借助科研项目提升影响力。包头市肿瘤医院王军教授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代表,提出外科药学应与肿瘤治疗全程管理相结合。他提到,术后患者常面临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免疫制剂不良反应等问题,需药师参与鉴别发热等复杂症状的病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他认为医院可根据专科特点调整临床药师布局,例如在乳腺外科等科室深化药学服务,并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提高用药精准度。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26.jpg

卢钧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卢钧雄教授以“外科药师角色:从外科助手到外科合伙人的转型”为主题分享了其在推动外科药学发展和医药共管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外科药师需通过核心竞争力构建、医药共管模式创新及信息化手段应用,从“助手”转型为“合伙人”。他强调,传统外科药师虽参与抗感染管理、术后用药监测等辅助工作,能够为外科团队提供关键支持,但要真正成为核心成员,还需主动拓展角色价值,推动医药共管模式的落地。以医院肝胆外科、胃肠外科为例,通过制定“抗菌药物应用指引”、开展多学科查房及会诊,药师团队将抗感染药物使用强度从63%降至32%,显著提升用药规范性。在这一过程中,药师不仅参与临床决策,还通过定期反馈和团队讨论,持续优化用药方案。在疼痛管理方面,卢教授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构建从术前到术后康复的全周期管理方案,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用药路径优化,提升疼痛控制效果,数据显示,参与医药共管的科室在疼痛控制和患者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针对肿瘤术后管理,他提出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化疗药物智能管理,自动生成个体化方案并监控不良反应,同时建立患者随访数据库以优化长期用药。此外,他还提到了医药共管模式在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经济效益。卢教授呼吁药师融入外科团队文化,通过非批评式合理用药讨论与月度复盘会促进医护药协作,最终实现从“参与者”到“战略合伙人”的转变,为患者安全与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核心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二个讨论环节,四位专家围绕外科药学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讨论,结合各自实践经验提出多维度见解。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段坤峰教授结合医院运营管理经验指谈到,当前医疗环境受DRP支付与国家集采政策影响,医院运营压力增高,但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临床药学转型可提升效能。他强调需建立标准化流程、探索医保收费机制,并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药师服务价值。山西白求恩医院高伟祺教授从教育体系与制度建设角度分析,指出外科药学历经十年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其发展离不开岗位职责明确、制度保障及教育体系完善。广东省首先通过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国际会议共识推广等方式为外科药学奠定了学科基础,药师应通过临床数据积累与科研转化,展示药师在降低成本、缩短住院日等方面的实际价值,从而推动药师从“辅助角色”向“管理职能”转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吴鸿伟教授作为外科医生,反思了当前外科手术易忽视细节导致的个体化治疗缺失问题,提出肝胆胰外科与药师合作的三大方向:通过MDT模式优化术前减黄和术后营养支持提升治疗精准度;结合中医理论探索针灸麻醉及穴位贴敷等中西医结合疗法,丰富术后康复手段;推动绩效改革,赋予药师在MDT中的合理收益,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他强调外科医生对药师的认可度高,未来需通过临床研究与规范制定打破经验主义局限性。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杨立丽教授则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补充,指出外科药学在中医领域具广阔前景,如术前焦虑缓解、术后伤口愈合及营养支持等均可通过中药干预提升疗效。她同时提出,临床药师的专业化细分是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头部医院加强人才培养支持,推动学科从“边缘角色”向“核心参与者”演进。





“内外兼修”——打破药师思维局限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33.jpg

沈颜红 河北省胸科医院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34.jpg

冯鑫 天津市天津医院


河北省胸科医院沈颜红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市天津医院冯鑫教授以“内外兼修,向外突破”为主题,结合天津医院实践经验,系统阐述外科药学发展路径。他指出,外科药学需通过服务转型、跨学科协作及科研驱动,突破传统职能边界,实现从“管理者”到“临床合伙人”的角色转变,并分享了多个实践案例。天津医院始建于1861年,现为以骨科为核心的专科医院,骨科床位984张,占全院近半,术后用药管理需求迫切。但临床药学仅6名持证药师,需通过精准定位优势学科突破资源瓶颈。抗凝药师首选髋膝关节置换病区(患者基数大、需求明确),通过“专项点评+沟通函+例会反馈”机制,每月向临床科室输出覆盖27个科室的沟通函,推动政策药品和高风险药品管理规范化。通过挖掘术后镇痛管理中麻醉药品使用不规范、抗凝药停药争议等问题,提出“足量早期给药”方案,降低镇痛药使用差异率。联合骨科构建“术前风险评估—术中桥接—术后随访”全链条抗凝管理模式,使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22%;针对骨质疏松治疗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临床路径整合政策指标与患者教育,降低不合理用药率。冯教授强调外科药学需“内外兼修”,外科药师应对外突破专业壁垒,主动介入诊疗全流程;对内提升能力,强化临床信任。冯教授提出了“三个突破”目标:突破思维定式、突破资源限制、突破学科边界,通过与骨科合作,为药学价值认同奠定基础。最后,他以“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的诗句形容药学服务的探索之路,虽有挑战,但未来充满希望。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35.jp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晋城大医院王燕教授回顾了在外科药学领域的探索经历,强调药师需突破传统药学思维,兼具药学、临床及综合管理能力。她提出,面对抗凝药管理、围手术期药代动力学特殊性及慢病患者用药整合等挑战,药师应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并主动融入临床团队,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她呼吁药师“走出去”,增强临床自信与患者信任,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推动外科药学从“成本科室”向“价值创造者”转型。临汾市人民医院李晓芳教授指出,外科药学是临床药师发展的突破口,需打破学科局限性与思维定式。她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学科教育体系,推动更多院校设立外科药学课程,夯实理论基础;二是深化临床实践,通过参与查房、MDT会诊及死亡病例讨论,积累实战经验;三是推动政策落地,将合理用药指标与临床需求结合,提升药师在成本控制与治疗优化中的话语权。她还以抗感染治疗为例,说明药师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用药。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39.jpg

郑晓俊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40.jpg

张瑞琴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郑晓俊教授的主持下,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瑞琴教授以“外科药师工作模式与实践”为题,结合重症ICU抗感染工作经验,介绍了外科感染治疗中从经验性用药向精准化转型的实践路径。药师需通过微生物检测、药代动力学分析及多学科协作,突破传统经验用药局限,提升抗感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现了药师在外科感染管理中的临床价值。她指出,外科感染治疗需注重“经验与精准结合”,经验性治疗阶段,药师需协助外科医生根据手术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基础疾病选择初始抗菌药物;而精准治疗阶段则依赖于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及患者临床反应动态调整用药。她以一例18岁男性外伤患者为例,患者术后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早期引流、清创及针对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最终实现感染控制与伤口愈合。通过该案例说明药师需结合病原学报告与宿主因素综合判断是否干预定植菌,避免过度依赖广谱抗生素。此外,她还提到国产仿制药的合理应用价值,指出需通过生物等效性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估实现“用药精准化”。针对重症感染患者的复杂性,张教授提出“整体管理”理念,通过规范标本采集、动态监测耐药趋势及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警惕耐药菌传播风险。最后,她总结外科药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积累”与“临床思维”。通过参与多学科查房以及持续跟踪最新研究进展,药师可逐步建立与临床团队的信任纽带,最终实现从“辅助角色”向“治疗决策参与者”的转型。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35.jp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后一个讨论环节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郑娟教授首先发言,她结合工作实例,强调药师需突破“抗感染”单一角色定位,主动介入外科用药管理。她提出,药师应通过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建议融合药学知识与临床需求,借助政策工具引导科室规范用药行为,并通过案例积累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围绕“如何加强外科药师培养”展开深入讨论,结合临床实践与政策背景提出系统性建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刘宪军教授以实际案例揭示外科用药问题,主张药师应深度参与外科团队协作。他提出四点培养路径:一是构建完善的理论教育体系,设立外科药学课程与案例库;二是强化临床实践,通过多学科查房与MDT会诊提升药师参与度;三是制定标准化临床路径与指南,规范外科用药管理;四是争取政策支持与绩效激励,将外科药学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推动药师从“辅助角色”向“决策参与者”转型。


微信图片_20250303215244.jpg

侯锐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本次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大会主席侯锐钢教授向全体参会人员致以诚挚谢意。他特别感谢所有讲者、主持讨论嘉宾的精彩分享,以及现场药师的积极参与,强调此次会议内容对外科药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侯教授呼吁全体药师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加强外科药学领域的探索与协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


2B6A5870.JPG

专家合影




END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魏子湘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