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的电视剧中,让人热血沸腾的一幕便是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了,特别是面对被挟持的秀芹,李云龙声嘶力竭的喊出那句“开炮”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战后李云龙的这一行为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表扬,虽然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未经上级事先批准,是因老婆被抓等因素而擅自行动,但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最后功过相抵,不惩罚也不嘉奖。

那么问题来了,李云龙以一万人的兵力去攻打一个一千人镇守的县城,以多攻少,最后还是惨胜,真的值得吹嘘吗?
可以这么说吧,在当时谁若是能以李云龙手中的兵力以及装备打下平安县城,谁就可以族谱单开一页,直接封神了。
首先李云龙这一万人的水分太大了,李云龙手下有八个营、四个直属连,一个营满编是450人,战时最多可达600人,所以李云龙的八个营最多也就4800人。
然后再加上骑兵连、侦察连、警卫连、加强连等四个直属连共约800人,李云龙真正能拿出手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5600人,剩下的则是区小队、县大队等缺少武器装备和战斗经验的民兵力量加入,使得总兵力远超核心作战力量的人数达到上万人。
反观日军守城的力量由两部分组成,山本特工队和平安县守军,山本特工队作为日军精锐的特种部队,约300人左右,这支部队装备精良,配备掷弹筒、歪把子机枪等重型武器以及当时各种先进的军事设备,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了,战斗力远超普通日军,孔捷就在他们手里吃过亏。

而且剧中山本特工队的原型是日军的“益子挺进队”,历史上曾成功袭击八路军总部,导致我军高级将领左权的牺牲。
另外还有700人的平安县城守军,包括步兵、炮兵等常规部队,负责驻守城墙和城内防御工事。
平安县城城墙高8米、厚3米,配备12个碉堡和暗堡群,若没有重型武器和飞机的空中支援想拿下简直是异想天开,而历史上攻城战通常也需要3-5倍的兵力优势才能确保胜利,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兵力比约1.5:1仍伤亡惨重。
平安县城守军虽仅千人,但依托城墙、碉堡、重武器固守,李云龙的一万余人(实际包含民兵和非战斗人员),仅勉强达到攻城的理论下限。
此外日军守城部队还拥有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和城墙工事,而李云龙的部队缺乏攻城重武器,仅有一门意大利炮,士兵多持步枪甚至冷兵器,这种火力差距下,人数优势也被严重稀释。

所以表面来看李云龙人数确实占优,但实际攻城的难度难于上青天,因为攻打平安县城还有时间限制,若不能速战速决,日军的主力部队必然会来增援。
平安县城是晋西北交通枢纽,控制此处可切断日军正太铁路补给线,所以平安县城对于日军来说是必争的阵地,也就李云龙这个“愣头青”敢不计后果的攻击,换其他任何一个人,只要稍微懂得一些军事常识就绝无可能去捅这个马蜂窝。
这也是为什么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他的上级部门乃至兄弟部队都猜不到到底是谁在打平安县城。
李云龙的这次行动有什么意义?
由于李云龙的莽撞行动意外引发晋西北混战,国共日三方势力被动卷入,反而打乱了日军部署,战役迫使日军从多地抽调兵力回防,间接缓解了其他战场压力,这种“小战斗撬动大格局”的战斗,赋予战役超现实的历史意义。
在之前的抗战期间,八路军因缺乏火炮和空中支援,极少强攻日军固守的县城,而李云龙采用“土工作业+爆破战术”,在12小时内挖掘1500米地道至城墙下,以及创造性使用“抛石机投射辣椒面”干扰日军视线,这打破了“理性计算”的军事常规,让以前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
最后,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表面上是一场“兵力碾压”的战役,实则是装备劣势下的悲壮攻坚,剧中独立团为攻城付出惨重代价。

骑兵连连长孙德胜为了阻击前来增援的日军骑兵联队,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全连牺牲,独立团一营营长王喜奎面对日军精锐部队的疯狂进攻,在弹药耗尽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全员阵亡,他们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躺着生。
这种“惨胜”恰恰是抗战的真实写照,而非单纯的“以多胜少”,我们为之动容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绝——这正是《亮剑》的精神的体现,所以李云龙这次的胜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