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又名《新苑》,成书于公元前17年(西汉鸿嘉四年),由西汉刘向编写。刘向处于西汉由盛转衰时期,多次上书进谏没被采纳,就转而编著《说苑》,借故事传达自己的思想主张。
《说苑》原二十卷,北宋初年仅存五卷,曾巩遍访藏书,又得高丽足本,才恢复到二十卷。书中内容多取材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古籍及已散佚文字,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分类记载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奇闻异事。全书共二十卷,每卷有不同主题,像《君道》讲为君之道 ,《臣术》谈为臣之道,点明各卷主旨。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译文:和善良的人相处,就像走进种满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味,因为自己也被同化了;和恶人交往,如同踏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闻不到臭味,也被同化了。
鉴赏:孔子曾告诫弟子要“择邻而居”,孟母三迁便是很好的例子。孟母发现儿子模仿哭丧、市侩行为后,三次搬家到学堂旁,最终让孟子潜心向学,这充分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译文:得到好处时,要想到可能的隐患;为成功欣喜时,要警惕潜在的失败。
鉴赏: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主动辞官去经商,还三次散财避祸。而文种贪恋权位,最终被赐死,这印证了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智慧。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
译文:成群的麋鹿能让虎豹退避,列队的飞鸟让猛禽不敢袭击,团结的百姓连圣贤也不敢冒犯。
鉴赏: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后,强大的秦国十五年都不敢出函谷关,这正如荀子所说“民齐者强”。蚂蚁抱团渡洪水、蜜蜂群攻退黑熊的自然现象,也体现了这个道理。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译文:君子说话少而真诚,小人说话多却虚伪。
鉴赏:商鞅变法前“徙木立信”,只用三丈木头和五十金就树立了威信,践行了“言必信,行必果”。反观赵高“指鹿为马”,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是欺瞒,最终导致秦朝快速灭亡,这印证了《周易》中“吉人之辞寡”的哲理。
金刚则折,革刚则裂。
译文:金属太坚硬容易折断,皮革过刚硬就会开裂。
鉴赏: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很典型。面对屠夫挑衅,他选择弯腰钻过而不是硬拼,保存了实力,最终成为大将,这正如老子所说“柔弱胜刚强”。苏轼被贬黄州后作《赤壁赋》,以柔韧的心态化解人生挫折,也是刚柔并济的典范。

范蠡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译文:勤奋能战胜贫穷,谨慎能避免祸患,小心能防止伤害,警惕能抵御灾难。
鉴赏:范蠡功成身退后三次经商致富,每次都散尽财富重新开始,正是践行“力胜贫”的典范。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危机,以“戒胜灾”的心态保全性命,和贪恋权位最终被赐死的文种形成鲜明对比。王充在《论衡》中强调“勉力勤事以致富”,和如今“勤劳致富”的朴素智慧一致。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译文:先谋划再行动能成功,先行动再谋划会失败。
鉴赏: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前,闭门研读《阴符经》一年,揣摩天下大势,最终促成合纵联盟,让强秦十五年不敢东出,这是“谋先事”的典型。反观楚汉争霸时,项羽虽然勇猛,但缺乏长远战略,比如放弃关中要地,最终败于刘邦的周密布局。现代职场中,曹晓三次跳槽前都规划技能提升路径,从人事助理做到外企高管,也印证了计划的重要性。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
译文:朱砂不需纹饰,白玉无需雕琢。
鉴赏: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庄子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未加雕琢却千古流传,正如同丹漆、白玉展现出的自然美。宋代汝窑瓷器以“雨过天青”的素雅为贵,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工艺繁复,与汝窑风格迥异,各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不能简单判定谁更符合“大道至简”的审美哲学。
草木秋死,松柏独在。
译文:普通草木秋日凋零,唯有松柏傲立寒冬。
鉴赏:文天祥被囚元大都三年,面对威逼利诱写下《正气歌》,其“时穷节乃见”的精神恰似松柏风骨。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手持秃节,饮雪吞毡,却始终未改汉志,后世立“苏武庙”纪念他,正如《史记》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屋漏者民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有礼者民畏之,忠信者士死之。
译文:漏雨的屋子百姓会离开,水浅的池塘鱼儿会逃走,高大的树木鸟儿会栖息;仁德的君主贤士投奔,守礼的官员百姓敬畏,忠信的主公下属愿以死效忠。
鉴赏:唐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戒,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缔造“贞观之治”,吸引李靖、魏徵等人才,正是“德厚者士趋之”的体现。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诸葛亮,让其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印证了“忠信者士死之”。

鲍鱼兰芷不同箧(qiè)而藏。
译文:腥臭的咸鱼和芳香的兰草,不能放在同一个箱子里。
鉴赏: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可共处,就像冰炭不可同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拒绝与权臣阳虎合作,坚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文天祥被囚元大都时,面对劝降者始终不卑不亢,最终写下《正气歌》表明志向。正如《韩诗外传》所言“鲍鱼不与兰茞同笥而藏”,正直的人需远离污浊,才能保全气节。
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译文:宝剑干将锋利闻名天下,但木匠用它砍树还不如普通斧头。
鉴赏:强调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战国时期管仲曾感慨:“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齐桓公不计较管仲的战场败绩,任其为相,最终成就霸业。在现代管理中,若让技术专家做行政、让销售精英写代码,就像“以干将伐木”,必然事倍功半。
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
译文:治理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就大业者不计较小过失。
鉴赏:汉高祖刘邦重用“盗嫂受金”的陈平,因为他“奇谋安天下”;唐太宗任用魏徵,容忍其直言顶撞,开创贞观之治。正如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所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管理者应像陶朱公散财聚人心,而不应苛责琐事。
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译文:水流受阻则更汹涌,箭受力强则射程远。
鉴赏:蕴含着逆境中迸发力量的哲理。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灭吴雪耻;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成就“史家绝唱”。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激发秦人斗志,就像湍急水流可推动水车,压力也能转化为动力。
高议而不可及,不若卑论之有功也
译文:唱高调却做不到,不如说实在话并付诸行动。
鉴赏:战国时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四十万赵军覆没;王翦在灭楚前索要田宅,向秦王表明自己无野心,踏踏实实地践行“卑论之功”。

墨子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译文:吃饱饭是基本,之后才追求美味;穿暖衣是前提,之后才讲究华丽;住得安稳是根本,之后才寻求享乐。
鉴赏:墨子以夏禹、盘庚为例,说明治国应“先质后文”。夏禹住矮屋、穿粗布,盘庚迁都后不修宫殿,都是以实用为先。战国时齐景公沉迷奢华,晏婴多次劝谏都没有效果,最终导致国力衰微,这印证了“追求浮华必然丧失根基”的教训。此句强调生存需求优先于享乐,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底层需求优先的观点一致 。
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大政不险。
译文:贪图小利会损害道义,耍小聪明会危害正道,巧言诡辩会扰乱治理,怀有苟且之心会败坏品德,重大的政务不要冒险行事。
鉴赏:春秋时仇由国君贪图晋国赠送的大钟,不听谋士赤章蔓枝的劝阻,修路迎接大钟,结果国家被灭。智伯用珍宝作为诱饵,实际上就是“小快害义”的典型陷阱。在现代商业中,某公司为了获取短期利润而偷工减料,最终品牌形象崩塌,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树曲木者恶得直景。
译文:种下弯曲的树,怎能得到笔直的影子?
鉴赏:陈灵公言行失德,大臣泄冶预言“陈国恐怕要灭亡了”,后来果然如此。唐太宗以“水能载舟”来警醒自己,广泛接纳谏言,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此句警示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正如孔子所说:“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译文:真正的士人,不会因利益动摇志向,不会因灾祸改变初心。
鉴赏: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手持汉节,饮雪吞毡,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文天祥被囚禁在元大都三年,写下《正气歌》,慷慨赴死。反观吴三桂为了私利引清兵入关,背负千古骂名。此句彰显了气节重于生命的精神,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思想一脉相承。
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译文:君子慎言如同孔雀爱惜羽毛、虎豹珍惜利爪,都是修身的方法。
鉴赏:孔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周游列国时,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凭借这种谦逊的态度赢得了他人尊重。杨修却自恃才华,放言无忌,道破“鸡肋”军令,最终被曹操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