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公里射程?这是把陆基导弹搬飞机上了?”
根据俄罗斯RT电视台援引多方消息源报道称,中国最近的空对空导弹在内蒙古某个试验场内试射成功了,这让美国曾经的“猜测”变成了现实。
而这个消息也引起了全球军世界的震动,毕竟1000公里的射程和9马赫的速度在空对空导弹领域实在是太过“先进”了!
要知道许多国家的空中雷达都不能探测到1000公里外的目标,但是却已经成为了中国战机的“目标”,那么这款最新的空空导弹会被运用到怎样的战机上呢?

这款空空导弹有多强大?
先说速度9马赫是什么概念?

普通民航客机时速也就800公里左右,战斗机开足马力能到2000多公里,而这枚导弹一小时能跑1.1万公里。
看看现有的空空导弹,美国的AIM-120D速度也就4马赫,射程200公里,号称很厉害的AIM-260A也才260公里射程。
中国的霹雳-17稍微强点有300公里射程,可跟这新装备一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射程更是离谱,1000公里是什么水平?
从上海打到武汉都还有富余!传统空空导弹大多是近距离“贴脸”干架,能打到200公里就算远了。
敌方的预警机、加油机这些“后勤设备”,通常躲在500到800公里外,普通导弹压根够不着,可这新导弹却直接把战场拉到“超视距”的新高度。

还有个大招是“打隐身”。现在的隐身战机,比如美国的B-21,靠雷达反射面小来躲避打击。
可这枚导弹末段精度能到“米级”,还能专门挑隐身目标的弱点下手,比如轰炸机的背部进气道,发现你就没跑。
这款导弹为什么会如此“先进”?

这导弹能这么猛,靠的是三大“黑科技”加持。第一个就是叫钱学森弹道。听名字就知道跟钱学森老爷子有关,他当年提出的理论现在派上了用场。
导弹飞起来像“打水漂”,不是直线冲而是沿着大气层边缘滑翔,时不时变个方向既快又灵活,连反导系统都拦不住。
第二招是乘波体设计,啥叫乘波体?简单说导弹外形像个“冲浪板”,能“骑”着空气激波飞,阻力小得惊人。

相对来说普通导弹飞快了会被空气“拖后腿”,它却越飞越顺速度自然就拉上去了。
第三招是超燃冲压发动机。这玩意儿比普通火箭发动机高级多了,把吸进来的空气压缩到极致再点火喷出去。
9马赫的速度,全靠这颗“强劲心脏”撑着。除了这些导弹还得扛高温,9马赫的速度下,空气摩擦能把表面烧到1200℃,普通材料早就化成渣了。

它披上了一层碳化钽-石墨烯复合材料,耐热又轻巧,再加上个高效冷却系统帮忙散热,这才稳稳飞完1000公里。
制导方面更是“聪明绝顶”。它用无人机先探路,卫星传递信号,最后自己锁定目标,三位一体,精准到能打苍蝇。
这种组合拳打下来,速度、射程、精度全拉满,难怪这么牛。

这些成就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得益于中国这些年在高超音速技术上的苦练。从鹰击-21反舰导弹到现在的空空导弹,技术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鹰击-21已经能打军舰,换个“脑子”打飞机也不是啥难事。
材料科学也帮了大忙,碳化钽-石墨烯这种“超级皮肤”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搞出来的。

还有现代战争变了,预警机、加油机这些“大目标”越来越重要,射程短的导弹已经跟不上节奏,中国一看这趋势,直接把射程拉到1000公里,算是给未来空战下了个大棋。
这款导弹适配哪些战机?
说到这儿不少人开始脑补:这么厉害的导弹,会不会装到传说中的歼-36上?

先说现在的适配情况这导弹块头不小,歼-10这种中型机带不动,歼-20弹舱塞不下,挂外面又毁隐身,只能靠歼-16和轰-6K凑合。
可歼-16只能带一枚,轰-6K带两枚又太慢,感觉都有点“憋屈”。
歼-36就不同了。这款六代机曝光后,大家对它的期待值直接拉满。三发涡扇10C发动机,全程超音速巡航,航程超6000公里,作战半径2800公里,光听这数据就够唬人。

如果弹舱再优化一下,塞两枚高超音速导弹完全有可能。到时候歼-36隐身突防,2000公里外一发命中敌方预警机,对方指挥链直接崩盘,这画面想想都刺激。
歼-36还有“三无”隐身设计——没垂尾、没鸭翼、没平尾,雷达几乎抓不到它。加上无人机协同和先进雷达,简直是这导弹的“天生搭档”。
虽然现在它还没正式亮相,但技术上完全有戏,未来空战说不定真会变成“歼-36+高超音速导弹”的天下。

这枚高超音速空空导弹,速度快得像闪电,射程远得像狙击枪,打得还准得像手术刀,跟现有导弹一比,完全是“降维打击”。
靠着钱学森弹道、乘波体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神仙组合”,它把空战的可能性推到了新高度。
至于能不能上歼-36,大家都在猜但以中国这几年造武器的速度和脑洞,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答案。
中时新闻网 2025-03-01 《射程1000公里!陆高超音速「空对空飞弹震撼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