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教育兴则社会兴,教育强则社会强。近年来,绵阳时刻谨记“中国科技城,成渝副中心”的责任使命,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为全面展示我市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和成就,我们将持续推出“绵阳以改革之笔绘就教育高质量发展画卷·各县市区、园区教育体育改革成效”专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武县教育体育的成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平武县针对“城挤、乡弱、村空”问题,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备,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推动县域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因地制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
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平武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进程中展现出了创新且有效的举措,通过合理撤并小微学校、构建“一核两区”三大学区优化调整中小学校布局。首先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人文和教育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果断撤并小微学校24所,保留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22所寄宿制学校。然后将这些学校精细划分为龙安古城、平通江油关、水晶大桥 3 个学区,打破了以往学校之间的孤立状态,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管理方面统筹管理学区内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学区德育、教学研究与管理中心。这使得学区内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成立教学研究与管理中心,为教师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们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扩散。根据学区内学校的需求,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使得师资力量在区域内实现相对均衡,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同时,平武县聚焦“优化布局、改善条件、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目标,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近日,顺利通过国家教育普及普惠认定。

推进“县管校聘”“岗编适度分离”
“走教制度”等创新举措
成功构建起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学区构架
针对山区师资分散不均、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平武县打破了学校对教师的固有管理模式,由县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教师资源。2024年通过严格的竞聘上岗机制,实现20名优秀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能够有机会到乡村学校施展才华,从而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将25名教师编制岗位与具体学校分离,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配,让更多的教师愿意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缓解了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科教师不足的乡村学校,组织18名城镇优秀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走教。这些走教教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激发了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城乡教育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组合拳,使得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为广大学生创造了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积极实施“名校+”工程
招引市地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集团式教育合作办学
针对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平武县大力实施“名校+”工程,持续深化与南山教育集团的合作办学。在高中教育层面,平武中学与南山中学联合办学,开办“南山班”,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平台。再建立南山中学平武清北班,进一步提升了平武高中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为优秀学生冲击顶尖学府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高考,达到重本硬上线66人,二本硬上线216人的辉煌成绩。在中小学领域,创建合作教学班,实现了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与龙安初中、涪江小学、北山小学的合作办学。这种合作模式构建起了绵阳南山中学集团与平武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合作办学体系,打造了“四类地区”合作办学的样板县。通过引外功育内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促进了本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