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作者:尤淑君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书系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大礼议”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武宗绝嗣驾崩以后,引发了皇位传承难题。首辅杨廷和变通了《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原则,迎立武宗堂弟朱厚熜即位。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的即位,就带来君统与宗统的矛盾,因为他即位之前,并没有经过诸如收养手续等方式纳入孝宗的子嗣,所以如果延续武宗对于孝宗的称谓,也就是将孝宗称为已故父皇,那么他的生身父亲和母亲就会变成自己的臣属。这对于宗法体系构成考验。
朱厚熜近乎顽固地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并改变孝宗-武宗的大宗关系,将兴献王追封为睿宗,实现睿宗-世宗(朱厚熜)从小宗到大宗的改变,这对于宗法关系同样构成挑战。
杨廷和作为迎立朱厚熜的最大臂助,当初选择迎立,主要出于改变武宗弊政的目的。因为成年藩王朱厚熜本身不易被内宦操控,按照一般常理,有可能与杨廷和等文官集团构成战略同盟。
但武宗年间掌权的诸多内宦轻而易举地被解决,反倒是迎立的朱厚熜对于杨廷和的政治安排,也就是让朱厚熜首先成为孝宗的“皇太子”,以孝宗亲子、武宗之弟的名义登基提出了异议。杨廷和对此毫无心理准备,虽然能够援引宋英宗、汉哀帝的先例来强化自己主张的说服力,但朱厚熜在已经成为候补皇帝的唯一人选时,占据了更大的主动优势。
当然,虽然朱厚熜高度固执,但面对文官集团起初的集体杯葛,仍然不免作出让步,然而又在其后不断反悔。他的这种态度也成功让文官集团发生分化,出现了张璁等站在皇帝一边的“人情论”主张者。明朝的党争肇始于此。
新出版的《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一书,出自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尤淑君。这本书回顾了整个“大礼议”事件,也就是正德十六年嘉靖帝即位到嘉靖二十四年兴献帝袝于新太庙,考量了嘉靖帝与文官集团由此展开的长期博弈,尤其是嘉靖帝从即位之初着眼于“人情论”外加武力强迫文官集团服从和分化,转化为通过礼制理由来诱引文官集团认同的转变。这本书指出,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议”,不仅仅实现了嘉靖帝念兹在兹的让兴献帝“称宗袝庙”,而且建构起了新的宗统,达到了皇权重塑的目的。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这本书谈到,嘉靖帝推动实现的郊祀改制,很大程度上再造了明朝皇帝的天下、社稷、宗庙三合一的政治伦理基石,强化了皇帝承接天命的神秘色彩和合法性,继而有助于强化皇权。为此,嘉靖帝耗费了大量时间来提高宗庙地位,使之高于代表国家的社稷,从周礼中找寻合理依据来表明自己的行为恪守天道。经过他的一系列努力,使得兴献帝(睿宗)甚至成为明代皇室新宗统的神主所在,后世皇帝将无法进行再次调整。
书作者指出,嘉靖帝与文官集团的长期博弈,本质上是因为国家礼制不仅仅是文化符号体系,更是建构国家权力的基础——通过重构统治者与天的关系,然后重新确立统治者与其他人的关系,这种调整使得文官集团哪怕对于皇帝在文化、思想上的支配地位的质疑,也会陷入非法困境。书作者指出,嘉靖帝虽然因此重塑了皇权,但也使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身份原则模糊化,破坏了国际礼法制度的基础,导致政治文化体系的“公”、“私”概念变质,皇帝得以摆脱国家礼法的约束,“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皇帝制度甚至因此摆脱了儒学伦理体系的“公义”基本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