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一代枭雄司马懿,关于对他的四大负面评价,是否客观?
李白的小书童

公元251年,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十三年之后,其次子司马昭被封为晋王,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再一年之后,其孙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了西晋,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负面评价

在历史上,后人对司马懿的评价总体上偏于负面,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阴险狡诈。

比如年轻时装病欺骗曹操,后来又装疯卖傻,忽悠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以及平定孟达、王凌叛乱时,都是先摆出赦免姿态,麻痹对手,然后再一举绞杀。

其二,手段残忍。

高平陵之变后将曹爽及其党羽全部诛灭三族。平定王凌叛乱后也是大肆株连,斩草除根,无论是男女老少,一个都不放过。连婴儿都杀,还给人扣上谋反的罪名。

其三,缺乏忠心。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看法:

两朝托孤大臣、三朝辅政大臣,对曹魏不够忠心。魏文帝曹丕授予辅翼的重权,镇守陪都许昌,可比汉高祖委任萧何。文帝临终托孤时,责任重于西汉的辅政大臣霍光。魏明帝曹睿将死的时候,又被当作朝廷的栋梁支柱。受两代君主的临终托付,却没有以生命去报答。

其四,欺负弱小。

欺负孤儿寡母,令人不齿。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语说: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

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客观评价

首先,自古以来真正混官场走仕途的人,谁都不会是善男信女,尤其是登上权力巅峰的人,不懂权谋肯定说不过去。

评价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人物,一般的道德标准是不太适用的,或者说道德评判只是众多研究角度中的一个。否则打开史书,看见的就都是坏人,一股脑进行道德批判,历史研究岂不是过于狭隘了。

其次,关于司马懿的负面评价也都是事实,他在权力斗争中表现出的残忍,同样是历史上的常态,绝非他所独有。

政治斗争历来都是充满杀戮和血腥,倘若对政敌心慈手软,那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所以每一个入局的人想要笑到最后,就必将对手斩草除根,否则就可能会被反噬。

司马懿既是为了铲除政敌,又是为司马家族日后篡位自立扫清障碍。就需要他拿出犁庭扫穴的残忍手段,也就决定了他的吃相不会太好看。

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是赞同司马懿的残忍,也没有必要去帮他洗白。只是解读历史人物时,必须放在所处的时代和境遇之中,用他们所遵循的游戏规则来解读,然后才能用后世或者今人的标尺和价值观进行衡量。如果抛弃了前提,那不管得出什么结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最后平心而论,司马懿在诛杀曹爽、大权独揽之前,对曹魏帝国那还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比如辅佐曹丕平定孟达,抵御诸葛亮北伐,征伐辽东等。

尽管如此要评价一个人是否为忠臣,终究还是要盖棺才能论定的。

正如白居易所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因此要判断司马懿是不是曹魏的忠臣,当然不能只看他的前半生,而要从其完整的一生,尤其是晚年的所作所为来看。李世民说的没错,显然他不是曹魏的忠臣。

虽说司马氏篡位是直到司马懿的孙子辈才发生的事儿,可是并不等于司马懿生前就没有篡位自立之心。

至于说司马懿父子取得天下是欺负孤儿寡母,这也是事实。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并不少见,似乎也并不值得过多诟病。因为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主少国弱,权臣篡位,也是难以避免的,属于是体制性的痼疾,必然是隔一段时间就得发作一次。

在司马懿之前,有曹操父子篡了汉室,之后也有隋文帝杨坚篡了北周,宋太祖赵匡胤篡了后周。真要说起来,这些开国皇帝都可以算是欺负孤儿寡妇以取天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建立新朝之后缔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功绩,并为当时的国家人民带来某种程度的和平、秩序与繁荣。

说到底,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

至于上位者,是通过征战四方还是通过权臣篡位的方式来取得天下,其实并不重要。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取天下的姿势究竟是勇武还是狐媚,而是做天下的姿势是否端正,说到底还是上位者是否仁政爱民,是否始终把苍生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