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身为桂系的领导者,当时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一职。其具备深厚的军事经验,作战风格沉稳持重,拥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领导能力,对部队有着出色的掌控能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投身抗日行动,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
汤恩伯乃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彼时担任第 20 军军团长一职。在国民党军队里,他的军事指挥才能颇为出众,只是性格较为谨慎,有时会过度考量自身利益以及部队的留存。他所统领的部队不仅装备先进精良,且士兵训练有素,堪称国民党军队里的精锐之师 。

战役初期的矛盾
1938 年春季,日军气势汹汹地向徐州发动大规模进攻,台儿庄作为徐州的咽喉要道,其战略意义举足轻重。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对台儿庄的关键地位有着清晰认知,毅然决定在此与日军进行一场殊死较量。与此同时,蒋介石临时将汤恩伯的第 20 军团划归李宗仁指挥,使之投入到台儿庄战役之中 。
滕县告急之际,李宗仁急忙给汤恩伯发去电报,迫切要求他赶快派兵前往滕县增援,目的是阻拦日军顺着津浦路南下。但汤恩伯觉得滕县的外围阵地已然丢失,日军兵力雄厚,此时增援滕县极有可能陷入苦战,甚至还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他以部队正处于整训阶段、调动存在困难等理由加以推脱,始终不肯发兵。这让李宗仁极为恼怒,毕竟滕县的川军第 22 集团军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顽强坚守,急切需要援军,汤恩伯这种消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向。
伴随战事推进,日军持续南下。李宗仁拟定作战计划,安排孙连仲部于台儿庄正面顽强坚守,以此吸引日军主力,与此同时,令汤恩伯部迂回至日军侧后方,从而形成夹击态势。然而,汤恩伯在执行指令时再度出现状况。他忧虑日军实力太过强劲,自己所率部队或许会遭受严重损失,故而私自更改作战计划,没有按时向日军发动攻击,而是让部队在枣庄周边的山区隐藏起来等待时机,企图寻觅更为有利的战机 。

李宗仁曾多次发电指令汤恩伯贯彻命令,可汤恩伯始终借诸多缘由推诿,这令李宗仁极为恼怒。李宗仁心里清楚,倘若汤恩伯不能迅速行动,台儿庄的驻防军队将会陷入巨大危机,整个战役规划也会付诸东流。在此情形下,李宗仁只能亲自赶赴汤恩伯的指挥据点,当面向其施压促其执行命令。李宗仁声色俱厉地指责汤恩伯,着重表明军令威严不可侵犯,若还不执行命令,必将按军法处置。在李宗仁的强硬施压下,汤恩伯才勉强开始行动,然而行动依旧拖沓,没能及时对日军构成有效的合围之势 。
尽管在战役进程里汤恩伯屡屡违抗李宗仁下达的指令,不过在李宗仁的监督催促之下,汤恩伯所率部队于关键节点还是展现出了成效。在台儿庄战役的后半阶段,汤恩伯部和孙连仲部紧密协作,成功对日军构建起包围态势,历经一番激烈交战后,最终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

战役告捷后,李宗仁尽管对汤恩伯在战役期间的消极表现依旧心存不满,可鉴于汤恩伯所率部队在战役里的功绩,以及蒋介石对汤恩伯的器重,李宗仁并未对汤恩伯施以严苛惩处。恰恰相反,他还向汤恩伯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感激,夸赞汤恩伯在关键时候能够服从指挥,为战役的获胜立下功劳。汤恩伯也认识到自己在战役进程中的过错,向李宗仁表达歉意,并表明日后必定会坚定执行命令,积极配合李宗仁的作战安排。在台儿庄战役结束后,两人虽说依旧存在一些矛盾与分歧,但在抗日的大形势面前,他们选择携手合作,一同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拼搏。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李宗仁与汤恩伯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纠葛,这源于两人在军事指挥思路、性格特质以及所属阵营等方面有所不同。不过,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他们最终选择放下过往的分歧,齐心协力,一同为抵御日军奉献了重要力量。这段历史有力地展现出,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以及各个派系的将领都能够携手并肩,共同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拼搏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