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学派:律宗、净土宗、华严宗
思想与社会

律宗 中国佛教派别。因着重研习、传持戒律而得名;又因其依据的乃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名“四分律宗”;或特指由唐道宣开始的律学传承,因道宣曾住终南山,故又名“南山律宗”、“南山宗”。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为约束僧众行为,规范僧团生活秩序,曾规定许多戒条律例。第一次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由于各个僧团的理解不尽一致,流传的戒律也有差异,遂成为佛教分裂、形成部派的内因之一。中国律典,初译介于三国时期。东晋道安制定“僧尼轨范”,为当时寺院普遍遵循。至南北朝,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化地部的《五分律》以及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犊子部的《律二十二明了论》等小乘律先后传入,属大乘戒的《菩萨戒本》、《优婆塞经》等,也多于在家居士中流行。中国僧尼普行小乘律,以《十诵》和《四分》两律传布最广。地论师在北朝长期担任各级僧官,即推行《四分律》。曾历任“僧都”、“国统”的慧光,撰《四分律疏》,定《羯磨戒本》,形成四分律学,被视为中国律宗之奠基者。慧光的律学门徒极多,其三传弟子智首,直接影响唐代律学,道宣即出其门下。道宣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以及《羯磨疏》、《戒本疏》等,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授戒仪式。他把佛教分为“化教”和“制教”:以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二学为化教(用于教化),戒学为制教(用于禁制)。化教又分性空教(小乘)、相空教(说《般若经》等的大乘“浅”教)、唯识圆教(说唯识教义的大乘“深”教)。制教从对戒体看法不同分为三宗:实法宗(有部以色法为戒体)、假名宗(《成实论》以非色非心为戒体)、圆教宗(据唯识宗教义以心法为戒体)。道宣把本宗称为圆教宗,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又分戒为止持、作持二门:“止持”即“诸恶莫做”之意,规定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八十四戒,并按犯戒内容分为若干类(“聚”);“作持”即“诸善奉行”之意,包括关于受戒、说戒、安居以及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认为《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但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从律文中找出例证,说教众生“自利利他”,共成佛道等。传道宣律宗的门徒很多,著疏也多,传承不绝。宋代允堪(?—1061)、元照(1048—1116)使该宗再兴。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把律宗传入日本。与道宣同出自慧光律系,并弘扬《四分律》学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他曾参究《十诵律》,与智首的同学慧休合制《四分律疏》和《羯磨疏》,即用《成实论》所说,认为戒体是“无作”,故属“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其学盛行于相州地区,故称“相部宗”。怀素亦弘《四分律》,并用玄奘新译《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有部著作进行解释,认为戒体是“无表色”,故属于“色法”。撰有《四分律开宗记》、《新疏拾遗钞》等。因怀素住西太原寺之东塔,故称“东塔宗”。东塔、相部和南山,并称律宗三家。三家围绕“戒体”的性质,进行过反复争论。晚唐以后,东塔、相部衰微。

净土宗 亦称“莲宗”。中国佛教派别。因专修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法门,故名。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此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的教义是“难行道”,而主张“乘佛愿力”(“他力”)往生净土,名这种教义为“易行道”;谓“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往生安乐国土”。隋唐间道绰亦在玄中寺传净土信仰,著有《安乐集》。唐初善导从道绰学净土教义,后到长安光明寺传教,被认为是净土宗的正式创立。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华赞》、《般舟赞》等也是该宗重要依据。据《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善导“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长安道俗传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其后有承远(712—802)、法照(?—777)、少康等。由于修行简易,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后与禅宗融合。9世纪日天台宗僧圆仁入唐学天台、密宗教义,也学净土念佛法门并传入日本;12世纪源空(法然)据善导《观无量寿经疏》,著《选择本愿念佛集》,倡导专修念佛,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现分派很多,主要有镇西派和西山派两大系统。关于净土信仰,在中国并不限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早在西晋即有弥勒兜率净土的流行,慧远之师道安和名僧支遁,都是著名的提倡者。隋唐的天台宗和法相宗等,也信行弥勒净土。又有弥勒下生创建净土的信仰,在帝王和民众中均有弘扬和奉行者。就佛家经典传,佛国净土极多,大乘多认为是唯心所造,故修持“念佛三昧”,主张“唯心净土”之说,自汉魏以来,也一直流行。后来禅宗多提倡“禅净”双修,此“净”,亦有实土和唯心的不同。

华严宗 中国佛教派别。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该宗酝酿于南北朝以来的华严学和毗卢、文殊、普贤崇拜,而后汇集地论和摄论两家师说,成熟于隋唐之际终南山至相寺。据该宗自记之法系,初祖杜顺(法顺),系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的人物,传说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和《华严五教止观》。二祖智俨,从摄论师法常、僧辨等就学,而后学《华严》于至相寺的智正,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等,形成理论雏形,对后世影响较大。至唐代,三祖法藏,为三帝(武后、中宗、睿宗)所重,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大乘起信论义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金狮子章》等五十余部,扩大而成为一个庞杂的佛教哲学体系。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乘”。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或称一心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等说;认为“一心”即是“理”,“一心”所起之现象是“事”,并用“理事互彻”解说世间和出世间种种关系,把“事事无碍”作为认识的最高境界,为此提出一多、总别、隐显、相即相入等一系列概念,进行解说。法藏的门徒众多,以慧苑最有名,其代表作为《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慧苑弟子法铣,再传澄观。澄观被尊为四祖,为新译《华严经》作疏及《随疏演义钞》,又作《贞元新译华严经疏》等。唐德宗时被封为“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其弟子宗密,同时以禅宗荷泽宗传人自称,著《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以及《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华严原人论》和《禅源诸诠集》等,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和儒释道各家思想。又,在华严宗法藏一系之外,尚有唐开元年间(713—741)李通玄所传华严学,著《新华严经论》、《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等,影响亦大。至两宋,以宗密禅教合一为主线的华严宗,重新复兴。著名人物有长水子璿及其弟子净源等。另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等,号称宋代华严四大家。元代以后,华严宗被视为“教门”,讲习与注疏不断,明代袾宏、德清、智旭等也以弘扬《华严》著称。明清之际,有德水明源,以重振贤首自任,其弟子续法著疏尤多,所撰《华严宗佛祖传》有史料价值。清末彭绍升、杨文会也着力弘扬华严宗义。早在华严宗初期,智俨门下新罗人义湘,将华严宗传入新罗,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本天平十二年(740)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讲华严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奈良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日本的华严宗。

贤首宗 即“华严宗”。因实际创宗者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国师”,故名。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