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5年02月28日

大家好,我是千妈。
据网络平台数据,《哪吒2》的总票房已突破200亿,创造了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
这一切,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极限。
作为诞生地的家乡人,也真心为从成都走向世界的小哪吒感到高兴。
我有好几个伙伴,企业就在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火了后,大家才知道,隔壁的可可豆居然搞出这么大动静,这次文创IP的巨大成功,也让这些初创者们深受鼓舞。

▲来源:朋友拍摄
说到这里,忍不住再插播几句,为咱们家乡打个call~
成都这些年在产业扶持上一直做得不错,记得12年的时候,高新区就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房租减免、税收奖励、人才补贴等方面给到了创业企业很大支持。
前段时间,市委书记曹立军特意到高新区调研了数字文创产业,鼓励培育更多哪吒一样的现象级数字文创产品。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国家定了调子,相信成都未来一定会有更值得期许的发展空间。
回到今天文章主题,最近随着《哪吒2》爆火,很多家长都带孩子看了电影,加上宣传需要,学校也纷纷跟风,不少学校在校园里布置起了哪吒造型,大型哪吒、敖丙的背景板拉满氛围感,学生们不约而同梳起哪吒丸子头,摆出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架势。

▲来源:网络
千寻说,以前男生们的见面口号是“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现在都改成了“天雷滚滚我好怕怕,劈的我浑身掉渣渣,突破天劫我笑哈哈,逆天改命我吹喇叭!”
我说你这么看这个现象?
她想了想,说:
“真从动画里汲取到精神力量,肯定是好事,但我感觉身边很多同学,都是跟风喊口号,只在乎那种调性,要是你问,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底在讲什么,其实大家也说不出来。”
我觉得这个观察有点意思~
不论学校还是家长,借“哪吒精神”鼓励孩子寻找热爱,坚持自我当然很好,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讲清楚其中内涵,就算是爆火的小哪吒,最终也只会在泛娱乐化中沦为资本吹捧的一阵风。
风吹过就吹过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就像千寻说的,大家不过是从唱《孤勇者》变成了唱《哪吒小曲》。
于是,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决定深入讨论下,究竟什么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次讨论DeepSeek也参与其中,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和灵感来源,让我们的探索有了更多角度。
整个过程也让我和千寻特别感慨。
除了这种日常交流,她在学科学习和自己的创业项目上,借助AI寻找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用户数据,随着运用越来越频繁,人与AI高度融合的愉悦体验,让我们对未来产生了更积极的渴望,那真的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间值得”!
接下来,我就把我们讨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部分内容分享出来,大家可以参考,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跟孩子作一些交流。可能这也是导演更想看到的,饺子的经历告诉我,他对小哪吒的期许,应该不只是桌上的手办、燃爆的口号,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强烈共鸣。

▲来源:网络
讨论中千寻问我,会不会觉得小学生喊这种口号,特傻特中二?
我说不会,我很理解你们喊口号时的爽感,因为我年少那会也很中二,笔记本上全是类似的豪言壮语,要不是学校管得严,恨不得用墨水笔把这些金句描在体恤上,咱就每天穿着,在老师校长面前各种晃。
谁的青春不中二呢,燃爆的口号,是向世界宣告个体权利的呼声。
但今天的我,再看这句口号,还是想跟少年们多聊几句,除了爽感,你更应该了解实现它的必要条件。
想像哪吒一样“我命由我不由天”,至少得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我”,一个是“坚持”。
“我”是谁?
在《哪吒2》里,哪吒的“我”是不畏生死,不管秩序,是“若天下无路,我就开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乾坤”的独立精神,嘴上自嘲着“不知天高地厚”,实际敢于冲破规则的绑架,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来源:电影截图
之前我们看过《好东西》,电影里的小女孩茉莉,也有一个“我”。
“我”可以不漂亮,不淑女,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就行;
“我”可以不优秀,不上进,更喜欢做观众,享受别人创造出的艺术成果。
不被外界评价束缚,我就是我自己的宇宙,这是茉莉的“我”。

▲来源:《好东西》电影截图
所以,当你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你首先应该搞清楚,“我”到底是谁。
“我”是怎样的人,“我”准备做怎样的人,“我”的热爱是什么,“我”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
面对学习的压力,是不是有个“我”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面对同学的质疑,是不是有个“我”能客观清醒,不人云亦云;
面对老师的批评,是不是有个“我”能兼收并蓄,不迷失怀疑;
面对输掉的比赛,是不是有个“我”能重振信心,爬起来,抖抖身上的灰尘,跟自己说,没事,再来!
如果连“我”都没有,对事物没有“我”的思考和见解,对未来没有“我”的想法,没有“我”想做的事,更没有“我”的热爱,还谈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呢?
你得先找到“我”,找到“我”想走的路,才有掌控自己命运走向的可能性。
而且,找到“我”这件事,没人能替代,父母只能给你帮助和支持,自我意志的构建,自我道路的探索,最终要靠你自己来完成。

▲来源:电影截图
不过,找到“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缺乏足够持久的坚持,“我”也是很容易丢失的。
不然,你看像妈妈一样年纪的中年人,还有几个人敢谈“我”,还有几个人在追寻“我”?
大多数人的“我”,要么磨灭于社会毒打的妥协,要么早已迷失在慕强的诱惑里。
坚持靠什么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一个字:信。
你信不信自己选的路,敢不敢相信靠自己可以做出点东西来。
哪吒火了后,我们在主流媒体看到很多关于“死磕精神”的宣传。剧本打磨2年,制作3年,角色设计迭代100多版,特效镜头从5000个删到1400多个。
资金紧缺时,饺子一个人兼任导演、编剧、美术设计,一天工作16小时。
但我觉得,你更应该看到死磕的背后。
一个人为啥愿意“死磕”?为啥宁肯放弃稳定的学医路,也要踏入“不被看好”的动画领域?
这背后其实是信念的支撑,是对自己,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那种坚定的相信。
唯有相信才会坚持,也才能坚持得下去。

▲来源:网络
说到这里,必须多提一句,饺子的幸运还在于得到了来自家人的“信”。
转行宅家三年,无收入、无社交,全靠母亲每月1000元退休金过活。
换成没有“我”没有“信”的父母,早就焦虑得不行了,别人怎么说?面子往哪搁?以后怎么办?画小人这玩意能有前途?
但饺子母亲,给了他百分百的信:
“想清楚了就去做,大不了我养你一辈子。”

▲来源:网络
我对孩子也是这个态度,社会意义上暂时的失败受挫,不用太往心里去。世界说到底就是个游乐场,从更高纬度看,我们顶多也就是个游戏里的IP,生命一场,你说能带走啥,除了体验,啥也带不走。
所以,咱就放心去玩,败了再来,莫虚。
“信”的另一层含义,是祛魅。
如果你做不到祛魅,坚持也很难,因为慕强最易使人动摇,放弃对自己能力自己道路的相信。
我觉得《哪吒2》超越了《哪吒1》,就是因为在《哪吒1》里,小哪吒内心还是有种潜藏的自卑,还是渴望被强者认可,他不爽自己的魔丸身份,故意表现得桀骜不驯,但刷存在感的叛逆反而突显了对主流身份的在意。

▲来源:电影截图
在《哪吒2》里,少年哪吒有一个非常彻底的变化。
他看见了权威的丑陋,无量仙翁惧怕妖界其它人威胁阐教霸权,于是利用他们的修为化丹,稳固阶层。
也看见了道德的虚伪,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在给哪吒灌输一种价值观,那就是魔丸是坏的,妖是低贱的,灵珠才是好的,神仙才是高级的,做人要真善美,结果哪吒发现,跻身仙道位席者,多的是靠阉割真善美,踩着别人尸体上去。

▲来源:电影截图
看见了,就清醒了。
于是,就有了哪吒丢掉无量老儿递来的仙道通行证,那段经典台词:
“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他们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
仙,不一定是好的;妖,不一定是坏的;魔,可以是正义的。
从今往后,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至此,哪吒完成了对权威的祛魅。

▲来源:电影截图
这场磨难让他的自我得到了淬炼,更加相信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讨好这个世界。
这时候,他才有底气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有了一个值得坚信的“我”,这个“我”很强、很稳,能够支撑自己一直坚韧地走下去。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看电影”准备给大家分享一部讲“早恋”的好片,家有青春期或者即将迈入青春期孩子的,一定要备着,因为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它一样,把“早恋”这件事表述得如此辩证而深刻,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来自《哪吒2》电影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