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养老金将持续增长,且今年依旧是职工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双双增长,这对全国超3亿的退休人员来说都是好消息,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今年养老金调整的通知中,重点强调了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涨幅比例,缩小养老金差距,那么低收入群体是指的哪一类人呢?
小编分析是指企退人员或城乡居民退休人员,因为在2023年数据中,事退人员的平均退休工资能达到6000元以上,企退人员的退休工资平均在3000元左右,而城乡居民退休人员平均工资更低,只达几百元。那么企退人员和城乡居民退休人员,或退休工资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就属于低收入群体了。
那么一直强调低收入群体的涨幅更多,是如何得出的呢,或者在调整方案里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在我国养老金调整的具体办法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分别是定额、挂钩和倾斜。这三个因素分别关联了不同含义的调整,比如定额是指固定增长的金额,主要就是为了统一公平的给所有退休人员一个普涨,挂钩则是与养老金水平和工龄有关,是为了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作用,鼓励大家积极缴纳养老保险,那么这部分的增长就是不固定金额了,需要看个人的养老金水平和工龄多少,而倾斜,目前是为了照顾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的退休人员,体现养老金制度的关怀性和对特殊人员的照顾。

从养老金调整的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每年的调整方案都是有针对性的调整,而非只按照一个标准统一强行执行,毕竟我们现在的经济制度不同于之前的大锅饭时代了,对于有经济能力可以多缴长缴的群体,要有鼓励,那么对于经济能力弱的群体,要有基本保障,要保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那么如何从定额、挂钩和倾斜中找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涨幅的方案呢?其实在2024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中,已有城市给出了答案,比如辽宁地区,2024年挂钩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辽宁养老金水平挂钩仅为0.5%,在全国排名也是靠后的,但工龄挂钩为1.6元,这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为什么这么设计呢,我们举个例子看看,假设工龄42年,养老金为8000元和工龄40年,养老金4000元,无高龄倾斜的情况下,养老金分别能涨131.2元和108元,涨幅比例分别为1.6%和2.7%。

这个例子就是非常明显的差距了,虽然工资高,但是涨幅比例远低于工资低的人员,说白了养老金水平差了一倍,但是涨幅上只差了23元,这个调整方案其实也是跟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关的,辽宁地区作为以前的工业基地,很多60后之前的退休人员参加工作时间都早,视同缴费年限较高,男性一般都能达到40-43年的工龄,女性一般都能达到33年左右的工龄,但即使工龄相同,可事退人员在2024年9月之前的养老金计算方式是不同于企退人员的,从而事退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普遍高于企退人员,所以在工龄挂钩上多增长,就意味着不管养老金多少,主要就看工龄长短,如果工龄一样那么涨幅的金额就是一样的,而作为养老金水平高的人员反而在养老金挂钩部分无明显优势了,这样整体方案上,虽然达不到增长金额一定高,但涨幅比例上肯定是低收入群体更有优势的。
综上,我们能看出7000元以下收入的人员,在涨幅上是更占优势的,我们文章中举例是以职工退休人员为例,至于城乡居民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幅主要是依靠基础养老金的增长,而基础养老金增长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更多的是需要看国家的政策是如何制定了,其计算方式没有职工退休的这么复杂,但国家今年已经明确表示了要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我们就静待好消息的到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