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明朝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争夺,严重影响了王朝的趋向,逐步走向灭亡
鹤之青

#文章首发挑战赛##头条创作挑战赛#

明太祖罢中书废宰相,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后来建立的内阁是顾问附属于皇权机构,权责有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营私为由,发动洪武第一大血案胡惟庸案,杀害三万余人,持续数年时间。

为了防止丞相擅权乱政,明太祖罢中书废宰相,废除了延续一千五百余年的宰相制度,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使皇帝直接面对六部都察院,形成了独裁的皇权。

为了分担皇帝繁重的朝务,由殿阁大学士组成顾问咨询机构,成为内阁的雏形。明成祖时期在文渊阁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参与机务,史称内阁。

由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组成,职级仅五品,参与军国大计的决策咨询参谋。

没有实质的权责,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中书及宰相的地位和权力,终其一朝,没有能够确立内阁的法定制度和权限,仍然限于顾问咨询层面。

在仁宣二帝时期,重文轻武,尊重儒生士人,任用贤良有为之人,组成了杨士奇、杨荣、杨溥历史上著名的三杨内阁,创造了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

从而君明臣贤,留下历史美名。但也只是内阁成员兼任六部长官,授予三公或三孤爵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行政级别,将决策执行权集于一身,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权威。而内阁本身仍然地位较低,权责不明。

明朝杨士奇、杨荣、杨溥组成的三杨内阁像

明中期后宦官政治泛滥,内阁处于没落无为状态。嘉靖时期内阁制度得发展完善。在明中期以后,内阁处于没落无为状态,宦官专政干政乱政,宦官政治泛滥凌驾于内阁之上。

皇帝大多昏庸无道,皇权被让渡王或转稼给宦官,得以执掌军政大权,党同伐异,迫害忠良,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而作为顾问机构的内阁被无视和弱化,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难以发挥作用。

在明中期以后,除明孝宗时期,皇帝开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良有为之臣,形成刘健、谢迁、李东阳的著名内阁,类似于三杨内阁,创立了弘治中兴之世,颇有作为。

直到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在内阁首辅杨廷和、张璁的辅佐下,大力清除宦官流毒,严格限制约束宦官政治,使嘉靖四十五年乃至隆庆万历年间持续百年,宦官集团没有形成干政乱政的局面。为内阁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成为皇权控制下的内阁政治。

在大礼仪之争胜利后,嘉靖皇帝牢牢把握专制权,分割政治权力,分化内部集团,玩弄权术,人为制造内部斗争,内阁首辅之争激烈。

但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沉醉于斋蘸之事,专宠于奸臣严嵩,怠政懒政二十余年,使内阁首辅严嵩得以擅权乱政,持续十五年之久,祸国殃民,朝纲紊乱,国力衰落。

皇权与相权博弈争斗,张居正成为独裁宰相,拥有至高权力,以此取得了改革成功。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徐阶继任内阁首辅,贤明有为,强化吏治。直到隆庆年间,皇帝平庸无为,使内阁政治有效运作,内阁首辅徐阶与辅臣高拱、张居正实施隆庆新政,卓有成绩。

明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像

到隆永六年五月,隆庆皇帝病死,张居正取得了政治斗争胜利,取代高拱继任内阁首辅,作为唯一一位顾命大臣,取得了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信赖支持,万历皇帝年幼无知,主少国疑,被委以军国大事,代行皇帝之责。

等同于历史上的摄政,成为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的权臣,为实际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是形式的傀儡,实行独裁统治,被称为独裁宰相,大胆阔斧的进行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历史成就和地位,持续十年。

张居正病逝后,万历皇帝执掌大权,对张居正治罪,险遭开棺鞭尸,家人受连累。此后的十位内阁首辅大多平庸,且媚顺皇帝,在中后期,万历皇帝怠政懒政庸政,不上朝不庙祭不批奏章,陷入断头政治局面,累积持续三十余年。

君昏相昏,进入混沌无为状态,逐步走向灭亡之路。天启七年,阉党专政祸国殃民,崇祯十七年,皇权膨胀,五十余位内阁首辅走马灯式更换,难有作为。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