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这一在寺庙中司空见惯的法器,其起源和演变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佛学中国化的产物,木鱼不仅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也是佛道两教共同使用的宗教法器。

01-木鱼的起源:从犍椎到木鱼
木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犍椎(梵语“犍稚”),意为“声明”。根据佛教戒律书《五分律》的记载,佛陀曾建议通过敲击犍椎、鼓或犁(一种类似螺号的乐器)来提醒僧众按时集合,避免修行活动被荒废。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犍椎的使用逐渐增多,其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唐代《释氏要览》中提到,钟、磬、石板、木鱼等能发出声音以聚集众人的器物,均可称为犍椎。
然而,为何最终“木鱼”一词取代了“犍椎”成为这一法器的名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孙秀清认为,这与中国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底层民众中的普及,为了满足信众的心理需求,佛教开始借用中国传统说法来命名和解释其法器。木鱼最初是指一种木制的鱼形祭品,后来被佛教挪用,成为代替犍椎的词汇。
木鱼的形状为何是鱼形?这一设计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佛山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任百强指出,古代先民早已懂得利用敲击木头产生共鸣的原理,并用潮湿的木头来撞钟击磬。木鱼最初并非被敲击的对象,而是用来敲钟击磬的工具。

关于木鱼形状的传说,东汉班固的《东都赋》中提到“发鲸鱼,铿华钟”,意指敲击形如鲸鱼的撞钟杵,撞击华美的大钟,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佛教典籍《释氏要览》中也提到,古人认为不可直接用原木敲击,因此创造了鱼形的木鱼,寓意“鱼昼夜常醒”,象征修行者精进不懈的精神。
此外,寺庙中还有一种长木鱼,形状为长直形,又称为长板或梆。这种长木鱼通常悬挂在斋堂门口或长廊下方,头部多为鱼头或龙头造型,故又称龙鱼。


长木鱼的出现与古印度神话中的摩羯鱼有关。摩羯鱼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佛教传入中国后,摩羯鱼的形象与中国龙相结合,形成了龙鱼的形象。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已有摩羯鱼的形象,中晚唐时期,摩羯鱼逐渐演变为带角龙首、鲤鱼身的龙鱼,成为佛教寺院中的重要装饰和功能物件。
02-木鱼的佛道之争:谁先谁后?
木鱼在佛教中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和集合僧众。长木鱼因其声音洪亮,常用于寺庙中的报时和集合。而圆木鱼则主要用于诵经时的节奏控制,象征修行者精进不懈的精神。佛教典籍《百丈清规》中提到,木鱼“警昏情”,即通过敲击木鱼提醒修行者保持清醒,避免懈怠。
在道教中,木鱼同样被广泛使用。北周武帝宇文邕敕撰的《无上秘要》中提到,“木鱼清磬,振醒尘寰”,意指木鱼和铜磬的声音能够唤醒尘世中的众生。


道教使用木鱼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据北宋贾善翔的《游龙传》记载,唐玄宗曾将一条三尺长的铁鱼或青石鱼称为“瑞鱼磬”,并命人悬挂在太微宫,规定只有在讲经或设斋时才能敲击。此后,各宫观纷纷仿制木鱼,用于聚集信众。
关于木鱼究竟起源于佛教还是道教,学界存在争议。孙秀清等学者认为木鱼源于佛教的犍椎,而历史学者马成玉则提出木鱼源于道教的观点。
马成玉引用北宋贾善翔的《游龙传》和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指出道教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已开始使用木鱼,而佛教使用木鱼的时间则晚于880年。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完整,木鱼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如今,木鱼已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音乐中,木鱼被用作乐器,其独特的音色为乐曲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此外,木鱼还出现在传统说唱艺术“木鱼歌”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鱼作为一种看似简单的法器,其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文化演变。它既是中印佛教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佛道两教共同使用的宗教象征。

今天,木鱼不仅继续在宗教仪式中发挥作用,还以艺术的形式延续着自己的传奇。通过对木鱼起源与演变的探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符号的深厚内涵,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文本来源:@北大老杨说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