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幕府末期的军事改革与日本近代陆军的萌芽 (1)
心如止水HJL


1637-1638年发生的“岛原之乱”平定后,日本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下实现了长期和平。因为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战国时代形成的以火器为核心的集团战术失去了用武之地,幕府和诸藩的军事组织重新走上了以刀剑、弓矢为中心的老路。战国时代那种讲求实际的战术在江户时代遭到儒家观念的异化,那时的军事理论充斥着封建政治与伦理的观念,高唱“兵法乃国家维持之作法、天下之大道”的论调,然而皆系空谈义理,不切实际。另一方面,江户时代的日本严格来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队,武士充其量只能算作行政官员或警察。

反观同时代的欧洲,从欧根亲王时代的奥地利军队起,以密集的长枪方阵为代表的旧式战法逐渐被步、骑、炮三兵合同的新战术取代。普鲁士的菲特烈二世通过对士兵的非人道训练,建立了一支能熟练运用以步兵的大胆攻击、炮兵的掩护射击和骑兵的侧面包围为特点的近代战术的陆军。

北海道函馆五稜郭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西力东渐和幕府衰落的大势下,日本的国防形势越发严峻起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洋学者为代表的一些日本人尝试着向西方学习军事,刚开始,这种学习纯属以钻研学问为目的学术活动,其中以高野长英、渡边华山和江川英龙的“尚齿会”之活动最具代表性。由于高野和渡边等人对幕府政策的非议,招致幕府的残酷镇压,此即天保十年(1839)的“蛮社之狱”。然而不多久,残酷的现实给了幕府当头一棒,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输掉了鸦片战争,拥有4亿人口和上百万军队的清朝尚且不是英国的对手,倘若英军来犯,日本微薄的军事力量该如何应付呢?幕府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必须找到应对之策,尽管日本并未受到战火的蹂躏。

一、探索与实践

在日本,最先受到鸦片战争震撼的要算长崎町奉行高岛秋帆。高岛秋帆是土生土长的长崎人,天保三年(1832),他向荷兰人学习西洋炮术,后在长崎开馆收徒,教授西洋军事。一时间,从日本各地前来投在他门下的弟子超过了300人。天保十一年(1840),鉴于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他痛感西欧各国的威胁和洋枪洋炮的优越,乃上书长崎奉行,建议改进炮术、加强武备。高岛秋帆指出,英国胜利的原因在于先进的炮术,他在给幕府的上书中写道:“清国为欧军所破者,古式兵器不能敌新式武器故也,日本苟不改器战术,则亦不可全其国防。宜速行军制之大改革”。

秋帆认为,与西洋的武备相比,无论是“唐国之炮术”,还是“本邦之秘法”,都无异于“儿戏”。他警告说,日本“诸家之炮术,乃西洋数百年前即已废弃之迟钝之术,或为无稽之华法”,强调“防御蛮夷而熟悉其术,乃至关紧要之事”。高岛秋帆的主张是“天下之火炮一变”,建议幕府断然实施西式军事改革。长崎奉行很快就将秋帆的意见书上呈给了幕府。

高岛秋帆的意见书在幕府内部引发了一场争论。幕府的保守派--目付鸟居耀藏反对秋帆的主张,他认为清朝的失败在于200多年的和平令国家军备废弛,而英国却经常进行战争,所以胜败"未必仅由枪炮之利钝所致”。他批评秋帆的意见是“俗人之情,喜好时新乃古今通弊,况兰学者之流好奇之病尤深,其结果,不仅火炮,自行军布阵之法至平日风俗习惯均仿照遵行,为害不浅”。幕府的开明派,伊豆韭山代官江川英龙对鸟居耀藏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他强调说:“中国兵败之情由,窃以为亦由此种空论而招致也”,同时充分肯定了高岛秋帆的主张。

幕府老中水野忠邦对鸦片战争的情报做过认真的分析,认识到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方面均处劣势。他认为,鸦片战争“虽为外国事,但足为我国之戒”,对此十分留意。天保十二年(1841),水野忠邦将高岛秋帆叫到江户,命他在武藏国德丸原(今东京都板桥区德丸町)举行西式步兵、炮兵的实弹射击演习。5月,高岛秋帆率领自己的弟子,在德丸原进行了8个项目的演练,这8个项目是:

1、臼炮试射榴弹3发。

2、臼炮试射燃烧弹2发。

3、榴弹炮试射榴弹2发。

4、榴弹炮试射葡萄弹1发。

5、骑步枪射击示范。

6、试射盖贝尔步枪。

7、野战炮射击示范。

8、西洋阵式演练。

骑步枪射击示范是由秋帆和他的儿子浅五郎完成的。在进行第8个演习项目的过程中,高岛秋帆指挥弟子99人表演了队列训练、行进间射击、刺刀冲锋和掩护撤退等科目。德丸原演习中所使用的枪炮和弹药,是高岛秋帆购自长崎的荷兰人,所费资金是他向长崎会所申请来的。德丸原演武后,幕府出资520两,买下了秋帆的4门大炮,他本人也得到了200 枚银币的赏赐,但是幕府内部对这次演习的态度并不一致。奉命监督演练的幕府铁炮方井上左太夫,严厉批评秋帆的演习“做得不好”,诟骂“此种作法几同于儿戏”,“乃无益之举”。井上对高岛秋帆的反对固然是因为抱残守缺的保守思想在作怪,更主要的是,他怕秋帆得到重用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然而,水野忠邦非常赏识高岛秋帆的才能,他于9月命秋帆“可于直参中择热心此道者一人传授之”。

《德丸原铳阵图》,描绘了高岛秋帆指挥弟子进行西式炮术演练的情景

次年(1842)7月又允许向“诸家之热心者”自由传授炮术。重用高岛秋帆和传授西洋炮术,是水野忠邦“天保改革”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幕府决心进行军备的西欧化。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水野忠邦的失势和倒台,幕府刚刚起步的军事改革嘎然而止。反对军事改革的顽固派,这时纷纷造谣中伤高岛秋帆,污蔑他“阴蓄私兵、图谋不轨”。10月2日,高岛秋帆被鸟居耀藏逮捕,弘化三年(1846)7月25日,幕府下令将他监禁于武藏国冈部藩(幕府旗本安部家,在今埼玉县境内)。幕府军事改革的停滞不前,让实力雄厚的地方强藩抢先走在了前头,其中尤其以佐贺、萨摩等藩为代表的西南雄藩最见成效。日本最先引进西洋军备的是佐贺藩,主导此事的是佐贺藩武雄领主锅岛茂义。

此人是佐贺藩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天保元年(1830),当他得知长崎有荷兰船进港的消息后,立即前往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考察,茂义深感输入西洋武器的紧迫性,便于天保二年(1831)从长崎的荷兰人那里秘密购得盖贝尔步枪500支,又以聘请医生的名义,请荷兰教官来自己的领地训练部队。翌年,锅岛茂义派家臣平山醇左卫门投入高岛秋帆门下学习西洋炮术,2年后,他又亲自前往拜师学艺。在学习炮术的同时,茂义开始了铸炮的尝试。天保五年(1834),平山醇左卫门试铸失败后,锅岛茂义即以重金礼聘高岛秋帆为顾问。

1年以后,在秋帆的悉心指导下,茂义等人成功铸造了2门大炮。大炮试铸成功后,信心十足的茂义向藩主锅岛直正献上了荷兰野战炮的模型,建议在佐贺藩进行西洋大炮试射。天保十一年(1840),锅岛茂义的大炮试射取得了圆满成功,锅岛直正当即决心全面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为了提高铸炮的效率,佐贺藩于嘉永三年(1850)设置大炮铸造方,翌年12月,建成了日本最早的反射炉,从而具备了铸造重炮的能力。据统计,佐贺藩从天保十四年(1843)到庆应三年(1867),铸造各式大炮346门,在日本名列前茅。

萨摩藩军事改革的契机是天保八年(1837)的“莫理逊”号事件。萨摩藩的炮术教师鸟居平七、平八兄弟虽然指挥弟子竭尽全力瞄准射击,却只有一发炮弹命中目标,经历了此次事件,鸟居兄弟认识到老式炮术的无用,便于次年前往长崎拜高岛秋帆为师,天保十二年(1841)、萨摩藩把本藩的炮术统一为高岛流的西洋炮术。嘉永四年(1851),岛津齐彬出任藩主后,大力移植近代工业来支持萨摩藩的军事改革。嘉永五年(1852),齐彬以佐贺藩反射炉为蓝本动工兴建反射炉,于第二年夏天竣工。与此同时,他从长崎购买机器设备,在鹿儿岛开办了制造枪炮和刀创的藩营工场,这些工场统称“集成馆”。岛津齐彬的军事改革使萨摩藩的军事实力站在了日本的前列。

相比佐贺、萨摩两藩,长州藩的军事改革一开始要逊色许多。虽然,有过聘请高岛秋帆的高足山本清太郎来传授西方兵法的动议,但未及实施,就因为秋帆被捕而作罢。这令长州藩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方面落后于其他先进各藩。此外,财政困难、无力购置洋枪洋炮,也是其军事改革滞后的重要因素。

佐贺藩大炮制造所,在幕末时代佐贺藩以努力充实西洋式军备著称,本图描绘了大炮制造所内生产活动繁忙的景象

在引进西方先进武器的同时,日本人也开始关注西方的军事科学和军事理论。西方军事科学和理论著作被大量译成日文,广泛传播到日本各地,例如铃木春山根据荷兰文原著译出的10卷本《三兵活法》,三宅友信翻译自荷文的《泰西兵鉴初编》和大鸟圭介翻译的《泰西兵鉴》和《筑城典型》等著作(有的研究者认为,大鸟圭介是《战争论》的第一个日文译者)。日本人研究西方军事的著作也层出不穷,仅在天保、弘化年间(1830-1847)就有官篡的《火攻精选》、吉雄常三撰的《粉炮考》、大塚同庵撰的《远西炮术略》等专著问世。

总而言之,19世纪50年代的日本在物质和思想两个层面上,都为以后更全面,更深入的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

(待续)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