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山东师范大学,为什么排名一直升不上去?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

山东师范大学的尴尬境地在于其非双一流高校的身份,加上生源质量高但资金相对不足。

作为非双一流高校,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优质的生源主要依赖于山东省内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山东高考竞争激烈且优质大学较少,这些高分考生在省外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这导致了心理上的落差,也是山东师范大学考研人数众多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直接后果是财政拨款有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切都得依赖学校的口碑,与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相比,后者拥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管理层的权威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有时显得格格不入。

不应再拿所谓的排名或“山东省属第一高校”的头衔来掩饰问题了。

未能入选“双一流”,已经清楚地表明下一次机会更加渺茫。

山东省内的各所省属大学基础薄弱,形式重于内容,而内容又反过来影响形式。

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层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但必须认识到,它只是一所普通的非双一流院校,无法提供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大学生活。

“师范”二字已经决定了其大部分特征。

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是什么样的学生会选择去读师范类院校。

不要将其最好的一面视为全部,除非你能进入该校最优秀的学院之一。

归根结底,它只是一所普通的非双一流大学。

在师范类院校中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差距。

六所部属师范高校和三所211省属师范高校与后续的双非师范之间形成了显著的断层。

这种断层并非体现在学校的整体实力或录取分数线上,而是在就业领域显现出巨大差异。

就以陕西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例,这两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但如果将工作机会按满分100分衡量,它们的学生能获得80分左右的工作机会,而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可能只能得到40分左右的工作机会。

尽管山东师范大学与前两者在录取分数上的差距并不大,仅约30分左右,但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在其他专业中,高考分数的30分差距可能只会导致就业机会从70分降到55分的变化,然而对于师范专业来说,这小小的分数差距却意味着天壤之别的职业前景。

尤其是那六所部属师范高校的免费师范生,他们无需攻读研究生即可进入许多市重点乃至省级重点中学任教,并且无需参加额外的考试,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备受青睐。

师范院校的专业实力,往往能反映其整体水平的高低。

以中文专业为例,可以看出各校的实力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独占鳌头,获得A+评级。

华东师范大学紧随其后,同样属于绝对的第一档。

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也表现出色,虽然略逊一筹,获得A-评级,但其专业实力之强,使得它们在整体上与部属师范院校不相上下。

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则位列B+评级,作为第二档师范院校,它们的整体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同样获得B+评级,尽管它们不如前两档院校,但各有优势,河南大学作为半个师范院校也处于这一档位。

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及西北师范大学则属于B评级的另一档,尽管有人认为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有潜力跻身上一档,但这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B档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除非进行B+和B-的比较。

安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以及曲阜师范大学被评为B-。

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以及海南师范大学则大多属于省属或省会属师范院校,因此获得C+评级。

吉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获得C评级,而河南师范大学则被评为C-,这或许是由于当年河南大学的文科部分现在成为了河南大学,理科部分则成为了河南师范大学,如果这两所大学能够合并,或许有机会冲击A-评级。

当前就业形势下,山东师范大学仅在山东当地享有一定声誉,而在其他地区则缺乏优势,因为每个省份都拥有自己的省属师范大学作为重点支持对象。

尽管山东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在本省的就业情况尚可,但若想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更进一步,难度颇大。

其核心问题在于没有985/211的品牌加持。

中国共有6所教育部直属及3所省属共9所师范类211高校,其中并不包括山东师范大学。

缺少这一头衔,在求职过程中将面临完全不同的境遇。

山东农业大学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除了少数几所211农业院校外,山东农业大学虽在同类学校中也算知名,但仍受限于非211的身份。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