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短剧上桌,这届观众“吃”得真好
南风窗NFC

2025年春节档,憋大招、秀绝活的不仅有电影。短剧竞技场上,各大平台和制作方也进行了一场年度成果展——短剧行业走过极卷的2024年,其淬炼、积蓄出的制作实力已不容小觑。

不同于去年依靠《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一枝独秀的局面,今年的短剧春节档展现了更多样化的活力。根据DataEye的数据,今年春节档上线的短剧数量接近2000部,伴随着更多长视频平台的入局以及免费短剧的快速崛起,优质作品的集中诞生让短剧观众应接不暇。

多元化的另一面,是“缺乏爆款”,这也一度引人担忧,“短剧退潮”的判断也甚嚣尘上。不过对从业者而言,这反而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这为那些真正深耕内容的团队,提供了更多机会。

与其说2025短剧春节档“爆冷”,不如说,短剧行业已经跨过书写“充值神话”的阶段,进入良性竞争的新阶段。在这样的环境里,几乎所有的平台、创作者与出品方都选择了同样的路线——以精心打磨过的内容,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局面。去年春节档的顶级制作标准,已经悄然成为今年的普遍配置。不论是演员阵容、拍摄技术,还是内容深度,整个行业都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从创作理念到制作标准,从商业模式到市场格局,这场变革,正在重塑整个短剧行业的未来。

“一个大爆款”不如“百花齐放”

回顾2024年的短剧春节档,主角自然是《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以及其创造付费短剧神话。“上线当日,观众激情付费超2000万元”,几乎是一夜之间,短剧这一新兴的内容形式便进入了主流舆论的视野,也让业内掀起了一股复古穿越题材的创作浪潮。

然而今年的短剧春节档,市场已迎来新规则。2025年短剧春节档最显著的特点,是制作水平显著提高、故事题材更多样化。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短剧演员上央视了” “短国春节档是在考研吗” “短剧小作坊下料就是猛”等话题讨论。

这个春节,曾经做过爆款短剧《情靡》《深情诱引》的马厩制片厂一口气上线了四部短剧。出品人加菲表示,抖音端原生、免费剧等商业模式的出现,更利于内容的打磨与创作。

在依靠投流的付费时代,为了留住用户,短剧尤其依赖编剧的技巧,特别要在剧集开端塞下更明显的冲突、更强烈的情绪,但这往往又会导致后期内容的疲软。加菲便察觉到到了这点,马厩制片厂在创立之初,就坚持采用了“导演中心制”,让导演成为创作的核心,鼓励导演发挥个人风格,注重视听语言与氛围的呈现,让观众产生持久共鸣。

加菲对市场的预判,在这个春节档几乎成为业内的共识。创作者个人风格的凸显,以及内容与观众需求的更紧密契合,成为了2025开年以来短剧在内容上的主要基调。

播放量破2亿的精品短剧《河豚小姐》,由知名导演张大鹏操刀,这是他首次指导短剧,电影级的运镜、精致的构图,以及细腻的人物视角,都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与作者性;播放量破5亿的《夫妻的春节》,则成为了关照现实的典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生活的褶皱处,替观众发声,向职场中的性别偏见、家庭与婚姻中的传统性别分工发起控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投射。

华策北京短剧业务负责人及《我的归途有风》《以爱之名》的总制片人刘子凡指出,这一变化源自行业对内容定位的重新思考。当短剧从粗糙走向精致,从小众走向大众,创作者们开始更多关注作品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这才是行业的健康发展之道。

在供给端,各大制作公司也在积极调整策略。“我们的策略,是打造差异化的作品矩阵。”加菲说道。马厩所属的出品公司星链无限,在2025年的春节档里上线了四部作品,《春日迟》尝试了更娓娓道来、细腻化的表述,《掌心暗渡》在男女主情感拉扯上打到了极致,《凤君》注重通过美术妆造提升观感,《多大点事儿》则首次与抖音合作推出首部横屏付费精品短剧,播放量已突破2亿,端原生收益也突破100万元。

制作方多元化创作的策略,也得到了各大平台的支持,抖音平台在春节档内,推出了30多部精品短剧,涵盖都市情感、悬疑推理等多种类型,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从华策集团的经验来看,精品化战略正在重塑整个市场格局,过去追求的是短平快,现在则是精耕细作。制片人刘子凡表示,华策对每个项目上的要求都在不断加码,“从剧本开发到后期制作,我们的标准都在向长剧看齐。当越来越多公司加入这个赛道,市场自然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态。”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个别作品的提升上,更反映了整个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春节档期间,《河豚小姐》凭借精致的视听语言脱颖而出;《夫妻的春节》通过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引发了对女性主义话题的广泛讨论;《以爱之名》则展示了IP衍生开发的成功案例,拓展了短剧的创作边界。每部作品都在探索独特的风格,在精品化的赛道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求取精品,短剧厂牌八仙过海

究竟什么是“精品化”?在探索的阶段中,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业者们共同创造。它为创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限于创作门槛和制作标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与众不同的价值,打破同质化的局面。

加菲对精品化的理解,是要在有限的时长内,实现最大的艺术表达、达成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在大多数都市爱情题材的短剧都还在走强情绪、强情节的路线时,马厩制片厂便决定将作品的重心,从情绪向内容转移,让故事更严谨、人物更立体。2024年马厩的短剧《情靡》,以导演张大马为中心,弱化冲突,用构图、灯光以及演员的表演来传递信息。

在今年与抖音联合出品的精品短剧《多大点事儿》中,马厩制片厂首次尝试横屏的内容形式,依旧延续了一贯的表达方式,“像一个生活微电影,挺慢节奏的”,有观众评价到。加菲提到,马厩制片厂会继续做更新、更垂的题材,寻找自己的用户,明确自己观众的需求,这在短剧行业内是尤为重要的一件事。

在短剧观众之中,已经逐渐出现了“追厂牌化”的趋势,风格明确、制作水准高的机构与导演,会在观众之中获得天然认可,形成良好口碑。凭借着《脱缰》《情靡》,以及后续推出的《深情诱引》《好想你知道》等作品,马厩制片厂已经成为了“生活流”的代表,有导演张大马、演员王格格参与的短剧,更是被无数观众视为“必看”。

就像“迷雾剧场”出品的剧集会被人关注,有沈腾出演的电影会吸引更多票房,在短剧行业里,品牌的作用也正在变得愈发明显,对“精品”的认可开始日益深入人心。

在这个方面,有长剧制作经验的传统影视行业的制作公司,自然也具备更多发言权。

华策集团在2025年春节档推出的短剧《以爱之名》,对爆款剧集《以家人之名》进行了IP衍生开发,延续了原IP轻松治愈的风格,除了让短剧观众眼前一亮外,也吸引了许多原剧粉丝的目光,则再次证明了IP改编在短剧领域的潜力。

总制片人刘子凡表示,对于传统影视公司而言,虽然有可以适用的创作经验,但短剧毕竟还是一个全新的赛道。“短剧并不是简单地把长剧压缩,而是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情绪,这反而对创作的要求更高。”她认为,制作团队要在剧本质量、拍摄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由长剧转型至短剧创作的王鳕鱼,作为《以爱之名》的导演,也发现了短剧对创作者提出的新挑战:“我们需要用更紧凑的叙事和更精准的镜头语言,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情感的传递。”

随着短剧厂牌找准方向,以及完美、华策等传统影视行业的头部制作公司进军短剧领域,短剧的制作水准也在持续攀升。质感全面升级,道具置景、镜头设计、演员演技等也都显著升级,拍摄周期越来越长、拍摄流程越来越标准化,制作团队也越来越令人瞩目。

在今年的短剧春节档片单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倪虹洁、韩童生等知名演员主动入场,作家紫金陈的跨界尝试,都是整体制作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张大鹏导演也选择在今年的春节档入局,带来了一部以父女关系为核心的家庭题材短剧。在采访中他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观望,后来通过与抖音团队的交流,了解了这场精品化的浪潮,才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作为资深的影视从业者,张大鹏导演也意识到了这种新兴的内容形式为创作者所提供的表达空间。《河豚小姐》拍摄时间不长,快节奏的拍摄过程下,导演可以与演员互相碰撞、共同创作,达成更好的呈现效果。他说,短剧作为时下最热的内容形式之一,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好演员、好团队,慢慢地进入这个领域。

制作水准的提升之外,内容深度上的提升则更为明显,直面现实的题材不断涌现。在抖音平台上线的精品短剧《阳光灿烂时》,将镜头对准了“甲状腺癌患者”这一群体,讲述了职场女性蒋允畅与病症斗争的故事。剧集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呈现,保持了轻松幽默的基调。一些观众在评论区表示,自己也曾患有同样的疾病,剧中呈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情感与困境。

随着精品化的推进,观众的审美要求也在提升。王鳕鱼指出,“用户对于场景调度和光影质感有分辨能力。”短剧创作者不仅要传达情感,还要注意细节的打磨,确保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我们要把这一集当中最重点的最提炼的东西放在最前面,但只要开展了剧情,观众其实还是有耐心的。”

显然,短剧的精品化不是简单的模仿长剧,而是在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准与创作体系。无论对导演个人风格的强调,还是深耕IP改编,亦或是现实主义的探索,每一部作品都在开辟短剧的新可能。如加菲所言,“这是一个马太效应的行业,走量没有意义,100部剧跑不过一部剧,还是要磨精品。”

卷完制作,然后呢?

当短剧的精品化趋势逐渐明朗,创作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制作水准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内容创新成为了行业探索的新方向。

王鳕鱼导演提到,短剧的未来发展空间,在于它对社会议题的快速回应能力。“相比传统长剧动辄两年的制作周期,短剧能在半年内完成从立项到上线的全过程,这让我们能够更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展现当下的生活图景。”

这种快速响应能力,让短剧在当下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具备独特优势。正如王鳕鱼所说,它就像一块“敲门砖”,能让观众通过这个轻量级的形式接触到更多社会议题。当一个社会话题被短剧触及,观众往往会产生更深入了解的兴趣,进而展开更广泛的探讨。

随之而来的是,短剧对社会议题的回应也越发深入。由王鳕鱼导演执导的短剧《我的归途有风》通过展现小县城家庭中的暴力问题,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自我觉醒。编剧罗可可曾表示,很多女性观众看剧后才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困境,并开始思考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我的归途有风》的制片人刘子凡认为,未来能生存下来的短剧内容一定是精品化的。这种精品化不等于单纯制作成本高,而是要在剧本故事层面用心,讲述更贴近生活的题材。构建更完整的叙事体系,传递更有深度的价值观念,是华策在短剧制作上会保持的思路。

IP衍生与跨界尝试上,短剧的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刚上线不久的《朝阳初升》,作为《隐秘的角落》原著小说《坏小孩》的衍生微短剧,由紫金陈担任总编剧和监制,开启了“迷雾剧场”的首场短剧实验。同期,《九重紫》的番外短剧、《密室大逃脱6》改编的《狸猫书生》等作品的上线,也都预示着更多优质IP将以短剧形式焕发新生。

在创作理念之上,加菲形容自己更像是一位“内容产品经理”,需要以产品思维来思考用户需求。“比如横屏短剧的核心用户,是一二线城市的精英女性。不同的发行渠道、不同的合作平台,都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我们就需要输送相应的内容形式。”

“短剧不是传统影视的降级,而是一种升级。”加菲在采访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在他看来,短剧加入了互动维度,观众可以随时评论、点赞,与作品产生更直接的互动。这种即时反馈不仅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也为内容创新提供了方向。

他预测,短剧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是游戏化,“未来的互动短剧将调动观众更多的感官参与,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未来的互动短剧将能调动观众更多的感官参与,打造全新的观看体验。从文字到GIF图、短视频,再到短剧,这是一条不断向上的产品迭代路径。

事实上,短剧的发展空间远未触及天花板。随着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短剧的发展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微短剧+”与文旅、品牌、AIGC等各领域的结合,恰恰是“卷完制作”之后,短剧行业最值得期待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林 檎

编辑 | 贾梦雅

统筹 | 杨园园

排版 | 思 乐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