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坊镇 水平村辖水平、安坡、郭坡、窝子沟四个自然村。
水平村:明正统年间(约1445年前后),张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今水平村所在地,形成水平村雏形。因该村地势较为平坦,且东、西、南三面环沟,处于滩、铧嘴、爬子沟三沟出水之处,故取名水平村。后有他姓陆续迁入。
安坡村:村旁山坡曾有古庵堂一座,明初建村时因而取名庵坡。后因庵毁,以“安”代“庵”,遂成安坡。
郭坡村:清中叶,郭姓人定居于此,且地处山坡,故名郭坡村。
窝子沟:据传,窝子沟西畔有一洞穴,穴内有动物,见人不惧,白日归穴,晨昏出外觅食,而当地人将动物所居洞穴称为窝或窝子,故名。
水平村东有乐川桥及窝子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曹骥观本《续修醴泉县志稿》载:“乐川桥及窝子桥在县北六十里水平村东。为叱干、南坊往来必由之道,蹊径窄小,惟人马可行。”
水平村曾有水平庵,又名白塔庵。曹骥观本《续修醴泉县志稿》载:“白塔庵,在县北六十里水平村,即水平庵。”
水平村旧时曾建有莲花寺一座,约在1930年前后回民叛乱时被焚。

礼泉县村名溯源之南坊镇五井村
五井村建村之前有寺庙曰寿丰寺。据传,寿丰寺上殿有三尊木雕大佛像,其中中间最大者为司职村人饮水之佛。该佛左手搭于腿面,右手抬起,五指伸开呈下压之状,一指压一井,共压五井。明中叶筑城建堡时,村民依此在村中凿井五口,故而得名五井村。至今仍有“先有寿丰寺,后有五井村”之说。
五井村寿丰寺又名寿峰寺、五井庵。民国二十四年(1935)曹骥观本《续修醴泉县志稿》载:“寿峰寺,在县北六十里五井村,即五井庵。”
寿丰寺建于唐,占地四亩。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永乐、清雍正年间皆曾予以重修。寺分上下两殿,每殿三间。两殿相距十余丈。上殿高出地面四尺左右。建筑全为砖木结构,殿内雕梁画栋,屋檐斗拱悬空,屋脊飞龙奇兽,屋脊中间镶嵌铁制“皇帝万岁”授封匾额。上殿三尊大佛像,高丈余,一佛一间,皆为木雕而成。中央大佛像坐木刻莲花瓣上。下殿中央屏风前雕塑有陈抟老祖像,屏风后有倒坐菩萨像,周围有泥塑神像。1940年前后,该村在寺内设立学堂。“文革”时寺院损毁严重。后又因学校扩建,于1972年将上下两殿拆毁,建起初级中学。
五井村沟中有古迹唐尉迟敬德呕血石。曹骥观本《续修醴泉县志稿》载:“唐尉迟敬德呕血石,在县北五十里五井村沟中。相传唐时秦琼与敬德斗力于此,敬德力窘,呕血于石上。”

礼泉县村名溯源之南坊镇中信村
中信村北5公里处为白草山,此山之南为地势平坦的盆地。中信村位于盆地中央,故得村名为中心。明时改中心为忠信,1984年又改忠信为中信。该村过去居住分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分为罗家、岭上、北村、郑家、滚城、东村、沟西、宁家等八个自然村,人称“十里烂忠信”。九十年代村民先后从罗家、岭上、北村、郑家、宁家迁往新村,原村落于2008年由政府复垦还田,遂缩编为四个自然村。
新村:因村民由原村迁来形成新村落而得名。
东村:清后期,李姓人由五井村迁入,在原村东建村,故名。
沟西:清后期,忠信村北村刘姓人在东沟之西建村定居,故名。
滚城:清中叶,忠信村北村刘姓人迁入定居,建村时名滚村(含义不明)。
罗家:清中叶,罗姓人自石潭镇罗家村迁居于此,故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迁往新村。
岭上:民国时赵姓人自叱干镇上桥村迁居于此,后有张姓、梁姓分别自南坊镇水平村和山东省迁入。因所居之处地形高而得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迁往新村。
北村:明中叶,刘姓人自山西迁居于此,因在原村之北建村而得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迁往新村。
郑家:清后期,因郑姓人居此而得名。后有刘姓、王姓分别自忠信村北村和叱干镇岩东村迁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迁往新村。
宁家:清后期,宁姓人由昭陵镇宁家村迁居此地,故名。后有刘姓人自兴平县(今兴平市)迁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迁往新村。
作者简介:李晓浩,男,陕西省礼泉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学士,高级讲师,副县级调研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礼泉县志》《礼泉县地名志》《中国共产党礼泉历史》第二卷《礼泉县交通运输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曾在多家平台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