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立陶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读历史正三观

在欧洲的东北部,波罗的海东岸,有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却又饱经沧桑的国家——立陶宛。它宛如一颗镶嵌在波罗的海畔的明珠,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与韵味,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立陶宛,以其美丽的女性闻名遐迩。这里男女比例失衡,女性人口比男性多出约 17.33 万,占总人口的 54%。这些立陶宛女性,有着精致的五官、白皙的肌肤、高挑的身材,一头金色或棕色的秀发随风飘动,典型的欧洲外貌常常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立陶宛人的身高在欧洲地区相对较高,男性平均身高约一米八,女性平均身高约一米六七。


然而,在这美丽的表象之下,立陶宛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其自杀率高居全球榜首,每十万人口中就有 31.9 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少子化现象愈发严重,人口外流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都给国家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三国中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回溯历史,它曾有着辉煌的过往。千年前的立陶宛大公国,到后来与波兰携手组建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疆域辽阔,一度成为欧洲大陆上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但近代以来,立陶宛命运坎坷,被大国轮番“捶打”,多次遭受瓜分和占领。直到 1990 年,它才重获独立,在世界舞台上重新站稳脚跟。


在经济方面,立陶宛在波罗的海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2023 年,其 GDP 总量约为 778.36 亿美元,人均 GDP 约 27102.78 美元,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当地平均月薪大约在 1800 - 2000 欧元之间,在欧洲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生活成本处于欧洲中等位置,低于西欧和北欧的高消费国家,却高于东欧和东南欧的部分国家。目前,立陶宛的债务余额约为 254.2 亿欧元,尽管债务水平相对较高,但相较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还不算最为糟糕。


在社会福利与教育领域,立陶宛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不过它是欧洲少数不实行全面免费医疗的国家之一。教育上,实行十年义务教学,6 岁到 16 岁的基础教育全免费,为国家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


立陶宛自然资源丰富,是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琥珀产地,该地区的琥珀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90%以上。同时,立陶宛的篮球实力强劲,堪称世界篮球强国。多次跻身世界前五名,在欧洲篮球锦标赛中三次夺冠,还涌现出萨布尼斯、马修利奥尼斯等众多传奇球星,篮球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


然而近年来,由于立陶宛采取了一些错误立场,与中国的关系降至冰点。这直接导致两国贸易额大幅下降。2024 年 1 - 8 月,中国与立陶宛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 138391.67 万美元,相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1382.81 万美元,同比下降 0.9%。其中,中国对立陶宛出口商品总值同比下降 5.2%。尽管从立陶宛进口商品总值同比增长了 65.9%,但这或许更多是特定商品进口需求增加所致,并非整体贸易环境改善。贸易额下滑给立陶宛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库存积压、资金紧张等问题接踵而至,一些企业甚至难以承受市场压力而倒闭,失去中国市场,无疑让立陶宛企业失去了一个关键的增长动力。


立陶宛共和国,国名源于波兰语,意为“多雨水的国家”。它北接拉脱维亚,东连白俄罗斯,南临波兰,西濒波罗的海并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相望。国境线总长 1644 千米,海岸线长 90 千米,国土面积 6.53 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小。截至 2024 年 10 月,总人口约 289.5 万,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立陶宛族作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 84.2%,此外还有波兰族、俄罗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官方语言是立陶宛语,俄语也被广泛使用。居民宗教信仰多元,涵盖东正教、天主教和路德宗等。

立陶宛的气候兼具海洋性与大陆性特征,冬季漫长多雨雪,夏季短暂而凉爽,年平均降水量约 661 毫米,降水集中在冬季和春季。这种气候对农业和旅游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地形以平原为主,间有丘陵和高地,地形丰富多样。作为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约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耕种。


都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人口约 58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20%。这座始建于公元 13 世纪的城市,宛如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老城保存完好,1994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内风格各异的教堂、独具特色的古堡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如维尔纽斯大教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因其教堂众多,维尔纽斯被誉为“欧洲耶路撒冷”,据说城内有 100 多座教堂,圣卡西米尔教堂、圣特蕾莎教堂等各具特色。

除了维尔纽斯,立陶宛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城市和景点。特拉凯城堡坐落在加尔瓦湖心岛上,由粉红色砖石砌成,外观迷人,城墙厚实,四周设有瞭望台,内部是历史博物馆,还可举办音乐会。考纳斯是立陶宛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约 30 万,位于中部,涅曼河和涅里斯河在此交汇。这里有考纳斯城堡、考纳斯市政厅等著名景点。十字架山位于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 12 千米处,是著名的朝圣地,山上布满了不同年代人们安放的十字架,每个十字架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克莱佩达是立陶宛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唯一的海港城市,人口约 14.8 万,西邻波罗的海,拥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在自然资源方面,立陶宛森林和水资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森林覆盖,森林面积约 227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34.8%,孕育了约 1800 种植物和 70 多种哺乳动物,不乏珍稀和受保护物种。境内河流众多,共计 722 条,内姆纳斯河是最长的河流,全长 937 千米,在立陶宛境内长度为 475 千米,发源于白俄罗斯山区,最终注入波罗的海。湖泊总面积达 880 平方公里,最大的德鲁克西爱湖位于北部,面积约 44.79 平方公里。不过,在矿产资源方面,立陶宛相对匮乏,石油、泥煤等主要资源依赖进口。

立陶宛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工农业较为发达。历史上,它严重依赖前苏联提供石油、天然气等关键资源。苏联解体后,立陶宛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工业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产业为主,电子电器、无线电工程等领域亮点突出,造船业和化工工业也较为先进,在波罗的海沿岸,化肥产量居首,化纤产量第二。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农业佼佼者,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 64%,人均肉产量在前苏联各共和国中名列前茅,瓜果和蔬菜生产也十分发达。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金融、旅游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迅速。

尽管 2023 年立陶宛面临欧洲局势动荡、能源价格飙升和经济萎靡等挑战,GDP 总量达到 778.36 亿美元,失业率控制在约 6.8%左右。工业总产值为 288.4 亿欧元,同比下降 6.4%,农业产值 36.6 亿欧元,同比下降 20.1%,但在困境中仍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和潜力。

回顾历史,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公元前就已在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009 年,史书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 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86 年,波兰公主与立陶宛大公约盖拉联姻,两国合并后国力大增。1569 年,依据卢布林条约,正式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然而,长期的对外战争和国内动乱,使其国力衰退,最终在 1772 年、1793 年和 1795 年被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三次瓜分而灭亡,领土并入沙俄版图。一战期间被德意志帝国占领,1918 年宣布独立,却又在 1939 年被苏联军事占领,1941 年被德军占领,二战后再次被苏联吞并。直到 1990 年 3 月,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从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1991 年 6 月,苏联承认其独立地位。

最近的立陶宛不用多说,给美国当狗呢,乱咬人。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