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远征军在印、缅的回忆
马孝贤
参加远征军的开始
一九四三年抗日战争后期,全国各地招收远征军。当时我在重庆上学,随渝市及西南知识青年应征报名。被编入前国民党政治部教导队第一团,该团当时驻四川重庆江北鸳鸯桥。入伍后不久,就将我调拨到中国赴印缅远征军。在离开渝市时,各界人士及居民群众夹道欢送。我们乘汽车离开渝市,在成都乘飞机抵印度町江中国驻印度在该地办事处。由当地的接待站将中国远征军分配到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各个单位经受军事训练。

我们这一批到达印度后,即调赴比哈尔邦兰姆加机械化学校学习。远征军所在训练场所都有美国联络官、教官及管理、医疗等人员。经过短期学习后,调到驻印度各个部队。我等被分配到中国远征军驻印新一军以后,又调到新一军学生总队,该队也配备了美国教官。有位教官,名字已记不清,说着一口较流利的北京话,说他年轻时代居住北京多年。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出于好奇心,对他颇有好感。

营地在密支那城郊,靠近伊洛瓦低江。孙立人由新三十八师师长提升为新一军军长,郑洞国任副总指挥,廖耀湘由新二十二师师长提升为驻印军新六军军长,李鸿由三十八师的团长提升为三十八师师长,唐守治为三十师师长,隶属于孙立人。其他中下级军官及士兵逐次提升,尤其是以前孙立人所率领的远征军失败后退到印度的税警总团的老人员,选拔提升的较多(税警总团是新三十八师的前身,据老班长、排长说,大约是在1941年末改编的)。此时,孙部积极扩张势力,在远征军的学生中,也挑选培训骨干,充任军士及下级军官、医药、宣传、管理、机械修理、翻译等人员。是中国一支新生的军队。

在印、缅的几个战役
远征军分两路进军,一路乘飞机到达印境,略为整训后,即投入战斗序列。另一路由云南境内推进到畹町、南坎一带,正式与驻印度军胜利会师于畹町。远征军在1941-1942年出国抗日,第一次失败后,孙立人率原有的税警总团官兵退往印境,以后陆续补充,有中国驻印军之称;另一部分败退到云南境内,重新整编起来,这是国民党和一些高级军官率领的远征军部队。整修之后,第一路远征军开抵印度列多一带。阻止了日军的深入进展。在列多战役中,日军吃了败仗,军心大乱。我驻印军由印境推进到缅甸境内,人烟绝迹的山区,胡康河谷的新平阳一带,尤其在雨季,河水纵横,交通断绝,森林遮天,山峦重叠,气候恶劣,瘴气甚大,蚂蝗咬人,有“绝地”之称。我军激于民族义愤,奋勇作战,战胜了敌人,后转南沿印缅铁路线,进军到伊洛瓦低江流域东西平原。由于这一带地势较平坦,进展神速,在这一带进行过大小战役数次,直抵缅北密支那附近地区。在这一带战役中,从根本上击溃了日军。但是,我军在密支那战役中伤亡也惨重,这主要是由于参加战役的美国高级指挥官及联络官的指挥不当,给养、支援不及时所造成的。经过两月多时间战斗,日军在我军打击下,边打边退,我军则一鼓作气,打到八莫。日军在八莫进行顽抗,工事纵横并且坚固,敌火力猛烈。我驻印军则采取陆军、空军、步兵、炮兵协同坦克进行掩蔽的战术,用强大的炮火猛攻敌军阵地,反复轰炸,约月余时间后,敌人阵地全被粉碎。

从此以后,在打洛孟阳河、八莫、孟拱、腊戍诸战役中,日军只有挨打之时,没有还手之力。我驻印军偷袭孟拱河时,我方利用就地树木、竹子等制作排船,使用了“草船借箭”的战术,选择了晨雾弥漫的气候条件,进攻袭击。将顺水而下的船只,进行伪装,以假乱真,牵引敌人,我军的主力部队这时却乘橡皮艇,由上游渡河袭击敌人。我军突然袭击,敌人则防不胜防,阵地空虚,无有警戒,我军非常得手,伤敌甚重。攻占八莫后,敌人向南坎逃窜,南坎攻克,这时从我云南出国的远征军,也节节胜利,与我军胜利会师于畹町一带。(此时正1945年春)我军继续将腊戍一带攻取后,在印缅的日军第十八师团,第十六师团全部被歼灭。第二师团、第十六师团及敌附属兵种也损失大半,伤亡颇重。中印公路打通了,我国又一个国际交通运输线畅通无阻了。

我随军到达印度的列多,缅甸的密支那、八莫、孟拱、腊戍等地,曾服役于孙立人部修理所当技工,及任新三十师学生总队迫击炮班长,航运组长职务。
我军与盟军对日作战情况
当时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的总指挥是史迪威,副总指挥是郑洞国(郑原系新一军军长)。史迪威与孙立人相处关系甚密切,因孙系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尾吉尼亚军校,据说史也是该军校毕业。该军校是林肯创办的。由于孙立人留美等关系,所以美国当局用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了孙军,而在供应方面也颇为顺利。但供应廖耀湘的新六军较差,远不及孙军。美国为利用中国陆军的兵力,大量供给当时威力最大的野战炮、高射炮、重迫击炮、重型坦克及轰炸机等。在给养、医药、补充支援等方面待遇也较好,这样使孙立人所指挥的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有比较大的战斗力,士气也旺盛,因而日本调去缅甸有名的关东军也被击败了。一九四二年一月,以暹罗为根据地的日军,进入缅甸后,遭到了缅甸人民的抵抗和反对,供应线也经常被我军切断,所以也促使日军很快的失败。

英国、美国及其他方面的盟军,在配合我军对日作战中,如果遣日军袭击,往往不坚持战斗。日军对英美盟军很有些看不起,认为不值一打。因此,英美出兵也多是协助我军,很少独立作战。在攻取孟关战役中,英军一营人遭日军一个大队包围,情势危急,我三十八师一一三团星夜前往救援,击败日军全歼英军之图。因此,日军在印缅战场还是畏惧我远征军的。据说在通往中国的滇缅公路线上,有中国兵七人,曾利用山岳地势的有利条件和自然丛林的遮掩,将一支庞大日军牵制消灭。只是由于日军不断增援,他们七人寡不敌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缅甸人民为了念他们,还树了一个“支那七烈士碑”以示敬仰。

驻印远征军的重新整编和补充
远征军的总指挥是史迪威,副总指挥是郑洞国,在这之前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英美、英中之间矛盾重重,关系极其复杂,也曾整编调换过。司令部下边的驻印新一军,军长是孙立人,新一军下辖新编三十师,师长唐守治及三十八师师长李鸿,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第四十师师长龙天武。新一军每师步兵三团,炮兵两营,工兵一营,通讯、辎重各一营,战车一营,搜索连一连。每团步兵三营、迫击炮、平射炮各一连、通讯连一、卫生连一、特务排一,全团约三千人左右。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每连三排,每排三个步兵班,一个迫击炮班,这个班在正常情况下有十二人至十四人。新一军没有军直属部队,只有军直学生总队,训练后陆续补充部队及修理所等机构。总指挥部直属有炮兵团三个,汽车兵团一个,工兵团两个,重迫击炮团一个,还有特务营及通讯营等编制。远征军中参加的青年学生共有三批,我随第三批出国,飞往印度的约有四五千人,三批共计约两万人。我驻印远征军的部队,人数总共有十万左右。是由国内陆续补充的。

印缅人民对待中国远征军
缅甸的摆夷民族,看见中国人热情好客,惇厚忠诚。常对我们说:“我们祖先也是中国,一家顶好……”,有的还说是诸葛亮南征时留下的移民。青壮年妇女们头部装饰式样也有些象中国宋朝装扮,老太太的装饰式样,和我国道姑相似,说明中缅两国的关系是自古就有友好传统的,远在十三世纪前,就有着友好的往来。远征军抵印度、缅甸后,纪律较好,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爱护,凡官兵不论到农村或城镇及华侨村,均是殷勤相待,处处予以方便。在行军中,他们爱问:“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当了解到是中国军队时,送水引路,帮忙做活,象亲人一样。除少数外,广大印缅各族人民对待我参加反侵略正义战争的军队都是十分的欢迎和友好的。

抗日胜利远征军返回祖国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军投降,缅甸及东南亚一带大陆和岛屿上日军,也先后投降撤退。中国驻印缅远征军亦陆续返回祖国。部队在临别缅甸返国前,在广九路一带,接收了日军军用物资,孙立人亲赴各个驻地检阅部队,要大家尽量多带枪支弹药回国。可是有些人携带的多是衣料、手表、毛毯等物。在回国后,大官们争权夺利,扩大势力,害国殃民,中、下级及后勤人员、驾驶人员以鸦片、枪支、弹药、医药,搞投机,勾结土豪劣绅、奸商,盗卖汽油,肥己成了风气,当时混乱异常。

注:
①远征军学生青年有军政部教导第一团、二团、三团、四团、教一团在重庆,教四团在西安,二三团在西南。
②远征军开始动员出国抗日,在1941-1942年间,第一次调赴缅甸,败退到云南境内,重新整编,部分由孙立人率领退往印境重新整编;文中所述的远征军,仅指第二次在缅甸作战的官兵。
③远征学生军与后来的知识青年从军是两回事。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