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导语
AI是工具,它可以是辅助者,但不会是取代者,特别是对于有着较强专业壁垒和强调人文关怀的医学。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各行各业掀起了惊涛骇浪。
一鲸起而万物生(DeepSeek的企业LOGO是鲸鱼),医疗行业同样被其深远影响。
主任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医生自嘲天塌了
2月22日,北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发视频称,用DeepSeek帮忙诊断一位超复杂脑瘤患者的病情,它仅用18秒时间,给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这位主任医师表示,DeepSeek对于这种比较深入的问题, 至少它的水平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专家的水平,患者用它应该比较靠谱。
随即,该视频在网络平台爆火,话题词条 #医生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然而,DeepSeek带给医疗界的震荡不仅如此——
广东一名医学博主 “孤芳自赏”在网上发帖称,自己为病人开出治疗方案,对方查询DeepSeek后提出质疑,气得他又查了一遍指南,结果发现指南更新了……他崩溃的自嘲道“天塌了”。该帖子引发广泛热议, 获得15.2万的点赞,近3万条评论,1.1万收藏。
博主“孤芳自赏”发视频称,被患者用DeepSeek“质疑”
评论区不少有医疗经验的网友都表示遭遇过类似情况,网友“会隐身的大娃”回帖称:“昨天出门诊,给患者解释完了。他给我看DeepSeek查的结果,和我说的一样,患者夸我专业负责。”该网友调侃称:“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
在网上,亦有不少同行表示,病人会拿着DeepSeek的查询结果和医生“对线”,甚至直接拿着它的诊断方案找医生开药……这些情况不禁让医生担忧起来——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
23日,发帖博主“孤芳自赏”表示:“患者用DeepSeek查过后,就相关治疗方案有点疑问,和我咨询了一下。” 他表示,DeepSeek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正确的。“我们地方(医院)有些药没有就用了替换药,已经和患者解释清楚了。”
此情此景下,医疗从业者萌生危机感很是正常————前有知名医学博主、主任医师对其称赞有加,后又收割到患者、家属的信任膜拜,中间还有医学生的无奈呐喊“三年规培不如AI训练三个月”……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着AI对医疗行业的“致命威胁”。
有病人拿DeepSeek的诊断来开药
经过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还有一些医生博主晒出了和“孤芳自赏”相似的遭遇。2月16日,博主“幻空°”发帖称,上班时遭遇病人拿出DeepSeek的诊断方案,直接找他开药的情况。
有医生向DeepSeek提问:患者带着咨询DeepSeek的结果来开药,怎么办
23日,“幻空°”透露。他姓孙,是深圳某医院医生。2月16日,他在门诊坐诊时一个患者拿着DeepSeek给出的处方建议要求开药。他一看处方单,主要是治疗灰指甲的药。孙医生表示, 从治疗灰指甲来说,DeepSeek给出的处方是靠谱的,关键是要诊断。
孙医生表示,他最后给患者开了药,晚上回家就问了DeepSeek,遇上患者带着DeepSeek的诊断方案,要求直接开药该怎么办。“作为全科医生,面对患者携带非医疗机构(如Deepseek)推荐的药物来就诊的情况,应遵循以下步骤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合规性。”DeepSeek给出了7点建议。“Deepseek说得还算合理,最主要是要和患者沟通,告知用药风险。”孙医生说。
湖南严禁互联网医院用AI开处方
此前多地设“红线”
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引发网友关注。
根据湖南省医保局此次发布的《通知》中,关于“规范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处方”的内容规定,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处方行为须严格执行《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通知》等有关规定, 应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问诊,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其中包括“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此外“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心脏内科的医生表示,医院医生开处方的时候是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的,而购药平台在销售处方药的时候,线上医生会开具电子处方。据其了解,这些也是由值班医生在线开具的,不会出现使用人工智能来开具的情况,因为医生要对自己所开具的处方负责。
不过该医生也表示,规定“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也是制度上的进一步明确。“毕竟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比较多,很多医院也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生的工作。但是像开具处方、决定治疗方案这种事情,还是需要由人来决定。”
多家医院接入DeepSeek
医生:多年前AI就能帮医生看片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该去看向更远的地方,而不是沉溺、神话于它的庞大,抑或是诋毁、抗拒它的成就,从而忽视了它本身的价值。
无疑,DeepSeek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是意义深远的。
但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做一个理智的使用者,而非狂热的跟风者。
当前,DeepSeek已被多家医院接入使用,它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价值——
近日有多家医院或医疗机构表示,已经接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
西安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透露,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生工作并不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的事情,“今年之前,我们医院就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来帮助医生看片子了,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容易被误诊的病灶,并进行标记和提示,从而降低误诊率。”
湖南省胸科医院正在探索将DeepSeek与耐药治疗领域深度结合,让其在精准评估、数据整合、风险预测以及个性化量化决策支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湖南省人民医院致力于将DeepSeek深度融入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等核心业务平台,为临床决策支持、病历质控、影像分析等多个关键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化支持……
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基于DeepSeek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医院已经开始构建医生知识库。该知识库涵盖各种医学专业知识,包括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药物信息、医学文献等。
目前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实名认证的医生发布了使用DeepSeek查询治疗方案的评测视频,其中多数给出了使用DeepSeek看病比较“靠谱”的测评结果。
例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主任谢远财就测评了使用DeepSeek在肺结节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生向DeepSeek输入了一名典型患者的病理情况,并询问如何处理、是否需要手术等问题。
谢远财表示,DeepSeek给出的建议整体上还是比较全面的——实际上这名患者已经观察了两三个月,后来进行手术证实是一个微小浸润性腺癌;DeepSeek给出的建议和方案,基本上和医生的建议相吻合,通过手术也证实了患者患有早期肿瘤的结论,“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强大和周到的”。
正视AI:不应过度神话,也不应抗拒
可以说,DeepSeek能够在多个医疗场景中发挥光热,为医务人员减压的同时更推进医疗行业的发展。
此外,对于患者而言,哪怕只是DeepSeek几秒生成的一个诊疗意见,都可能让他们做到心里有数,从而避免被一些无良医生蒙骗。
可即便如此,我们不能在快感中昏了头脑,而应保持清醒,应深刻认识到AI本身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工具只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在全过程中最终来做决断的还是医生。
AI的本质是什么?
AI的本质是通过数据和算法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系统。它是工具,其核心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意识或情感。
而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医学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活”,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对机器,而是充满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换句话说,医者的经验和直觉,以及对患者个体差异甚至顾虑与处境的考虑,都将在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这些AI做不到,它甚至达不到“望闻问切”这些基本要求。
再者, AI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人类的“喂养”。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首个“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了,在一次多学科远程会诊中,AI医生虽然知识面强大到可怕,但在实例经验面前,存在明显不足——
针对一位患鼻翼横纹肌肉瘤的2岁女童,专家们讨论认为应该先做切除手术,再做放疗。
但是AI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先放疗再手术。对此,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针对这个病例,AI建议先去放疗,然后再去手术,但是我的决策是这个病人直接要给她做手术,手术以后再放疗,这就是我们的差异。为什么我没有遵循AI的建议?实际上它的建议是完全参考了美国的横纹肌肉瘤的鼻翼型的诊治建议权。AI的知识更广泛,但结合我们在国内治疗的经验,我觉得应该先做手术后放疗, 因为孩子太小,如果放疗完再做手术,创伤不容易愈合,这是我们在临床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但是我的经验还没写到书本里,所以没进到AI的‘脑子’里。”
我们不能忽视AI其实就是一个海量的全球知识库,它可以用强大的搜索整合能力回答用户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会创造知识,它只是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
因此, 它的强大来源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喂养”,当它没有接收到最新的成果时,它想当一个前沿的“搬运工”都不可能。
此外,也有专家在实践中发现,“AI对于复杂的病症分析,生成的答案是混乱的,完全不符合诊疗思路。这是因为AI诊疗是搜集海量信息再进行分析,而这些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它出现偏差。”
另外,一部分人之所以坚信AI取代不了医生,是因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所涉及到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目前是无法解决的。
DeepSeek给出建议后会提示“仅供参考”
专家:短时间内无法替代医生
大掌23日使用DeepSeek咨询了疾病的治疗、药物使用等问题,DeepSeek都给出了相应建议。不过,大掌也注意到,DeepSeek在回答中会提示,给出的建议“仅供参考”并“请遵医嘱”。 例如在询问甲亢药物使用方面,DeepSeek就表示,虽然给出建议,但是“请务必以医生的处方为准”。
魏子柠表示, 人工智能是没有处方权的,因此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根据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人工智能工具肯定是不能够给患者开具处方的。 而且真的按照人工智能开出的药方去吃药,出现问题的话人工智能也无法对患者负责,“因此这个口子是绝对不可能开的”。
魏子柠同时表示, 人工智能如果合理运用,是可以成为医生工作的有力助手的。“比如帮助医生分析片子,或者分析一些检验报告、检查,给医生提供诊疗意见,以及病历梳理等。”他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主导和做决定的肯定是医生, 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100年以后什么样子不好说,但是至少最近这几十年人工智能只能是医生的辅助,而不能代替医生的工作。”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如果是个人使用DeepSeek“看病”,一旦出现“误诊”等情况,DeepSeek一方是无需担责的,“DeepSeek已明确告知给出的处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直接的诊疗方案。并且DeepSeek只是一个人工智能软件,只能作为一种医疗建议,处方在没有经过专业医生的认可下不能作为专业的诊断方法。”
付建还表示,《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药学服务指南》明确规定,执业药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开展处方审核及药学服务,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能程序替代。因此医生使用DeepSeek等作为诊断辅助是可以的,但是人工智能给出的内容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如果医生将Deepseek等给出的处方直接给患者使用,那说明医生是认可这种治疗方法的,如果发生医疗事故,是需要医生承担相应责任的。
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起淮表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的输出内容仅可作为辅助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判断。根据DeepSeek的用户协议,其明确指出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建议,且不对输出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在我国,医疗处方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开具,因此如果患者自行按照DeepSeek的建议进行治疗, 而未经专业医生的确认,一旦出现问题,DeepSeek通常不承担法律责任,患者需要自行承担因使用该建议而产生的风险。
张起淮说,其实在政策层面上,很多地方此前也已为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设置“红线”,例如北京市卫健委曾在2023年出台政策要求医生禁止使用AI生成处方,且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这意味着,医生在使用DeepSeek等智能工具辅助工作时,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做出决策,如果医生违规使用人工智能开处方,一旦出现问题,医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为就医、看病带来了便利,但作为个人,我们应审慎对待这些工具的建议,将其作为参考而非决策依据。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最明智的选择仍然是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张起淮说。
来源 | 掌上医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