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却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中央还授予她“七一勋章”。
她叫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女子高中,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累计捐出100多万,帮助2000余名贫困女孩走出大山。

文章内容、图片均来源网络,信息来源赘述在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切勿当真
«——【·怜爱大山·】——»
1983年,张桂梅来到云南任教,这是她第一次站在大山里的讲台上。
在这里她工作了十余年,还找到了一位人生伴侣,同样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
可不幸的是,1994年丈夫因为癌症去世了,悲痛欲绝的她自愿调往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希望能在这里清静清静。
而这一待便又是十余年,期间她目睹了偏远地区教育环境的落后,还有那些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每每不免动容。

更让张桂梅难受的是,大山中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这里的许多家长都认为“女孩读书无用”,与其供女儿上学,倒不如让儿子继续求学,若不是9年义务教育花费很低,不少女孩连小学都可能读不上。
而每到初中毕业季,就总有大批女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有的被迫外出打工,有的早早嫁人,还有的要在家照顾弟妹。

2001年的时候,张桂梅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兼任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
福利院第一批收留的孩子有36个之多,最大的已经12岁了,而最小的仅仅只有2岁。
这些孩子也大都是女孩,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里贫困,父母为了赚钱离开了家打工,由于没人照顾便送到了福利院收留。
因为那糟粕的思想,她们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面对这样的现实,张桂梅心如刀绞。
她清楚地知道,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这些山区女孩的命运,一个大胆的想法便在她心中萌生:
“她要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不仅让贫困的女生能免费就读,还提供免费的住宿。”
这样,即使是最贫困的家庭,也能让女儿继续读书了。
可学校的开办,要远比她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重重困难·】——»
为了筹集资金,张桂梅将自己的证件全部打印了出来,每逢教学之余她就在昆明街头募捐建校经费,还常常被误解、谩骂,被说成是骗子。
就这样她整整奔走了5年,却只筹到了1万元的办学资金。

2007年,她当选了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与会期间在北京继续宣传自己筹办高中的梦想。
而随着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她的愿望被政府听到,随后便得到了100万的经费拨款,以及华坪县的一块土地用以建校。
在经历了一年的施工之后,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正式成立。
这是云南省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的女生,是大山女孩的希望。

开学第一天,张桂梅就给全校师生定下了严格的校规。
“三不一要”成为了华坪女高最基本的要求:不早恋、不化妆、不玩手机,要好好学习。
她还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成长档案,记录她们的学习进步和心理变化,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她还会特别注重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文科较强,就重点培养她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理科突出,就着重提升她的解题思维。

一开始,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十分的匮乏,实验室设备不全,图书馆藏书有限,连多媒体教室都是后来才建起来的。
即便这样张桂梅也没有退缩,她宁肯自己吃的差点,也会花钱去买教材给学生们用。
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她和老师们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补习计划,绝不落下一个人,想尽办法用最简单的条件去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还实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制度。
教师们每周工作七天,从早到晚都在校园里,张桂梅更是以身作则,经常工作到深夜。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挺住的,在学校开办不到半年,全校17名教师就有9名辞职。
还是在重温了入党誓词,坚定了办学目标之后,剩下的教师才挺过了这最困难的时刻。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群人,最终让华坪女高走向了成功。

«——【·荣誉与质疑·】——»
2011年,华坪女高69位首批毕业生参加高考,成绩全部超过本科录取分数线。
而在有了成绩之后,张桂梅也开始被注意到,越来越多大山女孩在她的帮助下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截止到2024年,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超过2000余人,本科率高达惊人的95%左右,2011到2020年更是连续9年100%的上线率。

2020年,张桂梅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这是对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表彰。
2021年,她更是荣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让全中国都认识了这么一位拥有远大抱负的教师、校长。
之后她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和“时代楷模”等的称号,拿下了“七一勋章”。
其他大大小小的荣誉,更是挂满了整面墙壁,她本人也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名人。

随后,社会各界也开始支援华坪女高,捐款、捐物资让华坪女高的教学环境更上一层楼,直到这个时候,张桂梅才逐渐不用为经费发愁。
而华坪女高的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贫困地区女孩的教育问题,纷纷效仿帮助这些孩子。
国家也在教育扶贫政策中,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张桂梅也不再只是华坪县一个普通老师,更成为了所有大山女孩们心中的希望。

可老话讲“人红是非多”,随着华坪女高声名鹊起,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学校的管理太过严格,限制了学生的个人自由;有人认为禁止使用手机太过落后,不利于学生接触新知识;还有人质疑,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适合现代社会。
更有一些互联网大V嘲讽说“华坪女高没有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

面对这些质疑,张桂梅始终保持沉默,她没有闲工夫去一一回应。
她清楚的知道,在这些山区女孩身上没有太多挥霍时间的资本,严格的管理制度看似苛刻,实则是在帮助她们抓住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机会。
而抛开学习上的严厉,平日生活中她却是个亲和力很高的人,总能与学生们相谈甚欢。
要是有哪个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她也一定会出手帮助,与教学时的严厉完全不同。

诚然,华坪女高的确至今都没人考上清华北大,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
张桂梅校长办这所学校的初衷,是为了让这些深埋在大山中的孩子能够走出去,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困在大山中“发烂”、“发臭”。
至于她们最终能够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境界,那就真的需要靠各自的天赋了。

你对张桂梅校长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张桂梅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时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中国教育报]

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九派新闻]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扎根深山 不负韶华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