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一个无能的朝代:11个皇帝103年乱世,但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
历史百科君

东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存在,自其建立到覆灭,始终被血腥与混乱所笼罩。

这个朝代的历史,主要围绕着夺权篡位的纷争和北伐的历程展开。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梳理东晋王朝跌宕起伏的全过程。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

永嘉之乱

公元317年,前赵皇帝刘聪、刘曜率军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司马邺,西晋宣告灭亡。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众王公贵族,被迫离开中原地区,南迁到南方。

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司马睿逐渐在江南站稳脚跟,其中琅琊王氏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次年,即公元318年,晋愍帝司马邺惨遭杀害。

司马邺

随后,司马睿在建康登基称帝,改元建武,东晋王朝由此建立,司马睿即为晋元帝

司马睿

由于司马睿从东渡到成功登基,很大程度上依赖北方大族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所以即位后,为了持续获得南北士族的拥护,他重用这兄弟二人。王导主理朝中事务,官至宰相;王敦掌管军事大权,统御四方。如此一来,形成了皇权式微、世家大族掌权的门阀政治格局。当时,王氏家族子弟在朝廷中纷纷担任要职,民间更是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然而,随着司马睿地位的稳固,他对大权旁落的局面日益不满。

为了抑制王氏家族的权势,司马睿开始重用亲信刘隗、刁协、戴渊等人,对王氏家族进行打压。王敦对此极为愤慨,君臣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公元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以“清君侧,讨伐奸臣刘隗、刁协”为名,向建康发起进攻。

王敦起兵后,身处建康城内的王导,为了保全王氏家族,同时表明自身立场,每日率领族中二十余位兄弟子侄,前往皇宫门前请罪。

最终,在吏部尚书周顗的极力周旋下,司马睿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同时派遣戴渊、周顗、王邃分别领军迎战王敦。此时,王敦的军队已兵临石头城,而石头城守将周札竟不战而降。

随后,司马睿派王导等人率军进攻石头城,却均被王敦击败。王敦在石头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斩杀刁协,逼得刘隗北逃。无奈之下,司马睿只能向王敦求和,不仅大赦天下,宣告王敦无罪,还封其为丞相,至此,朝政大权尽归王敦掌控。

王敦掌权后,先后杀害了朝中声望颇高的戴渊、周顗等人,独揽朝政,并将司马睿软禁在宫中。

公元323年,司马睿在宫中病逝,太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

司马绍聪慧果断,继位后,表面上对王敦百般顺从,特许其奏事不名、入朝不拜、剑履上殿等特权,实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得知后,立即派遣王导、温峤等大将统兵讨伐。此时王敦病入膏肓,无法亲自领兵,便任命王含为元帅,率五万大军进攻建康。不久,王敦急火攻心,气绝身亡。王敦的死讯传来,东晋禁军士气大振,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成功击败王含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

司马绍为稳定朝局,下令不再追究王敦党羽,同时重用丞相王导,维持与江东士族的和谐关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制衡权臣世家,稳定了东晋的局势。

公元325年,司马绍病逝,年仅27岁,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晋成帝。

司马衍

由于皇帝年幼,其母庾文君临朝听政,外戚庾亮与司徒王导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庾亮决断。庾亮掌权后,开始打压宗室,独揽大权。

公元327年,庾亮欲削夺冠军将军苏峻的兵权,苏峻心生不满,便联络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健康,祸乱后宫,把持朝政。庾亮被迫投奔江州刺史温峤,随后二人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号召天下兵马讨伐苏峻和祖约。

最终,叛军被成功平定,苏峻被杀,祖约北逃,东晋再次转危为安。

此后,东晋皇位几经更迭,政权频繁交替。

公元346年,荆州刺史桓温未经朝廷许可,擅自率军西进,征讨占据巴蜀的成汉政权。

在进军途中,桓温与成汉将领李权遭遇,三战三胜,大败李权,兵临成都城下。成汉皇帝李势被迫与晋军决战,战斗异常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箭矢甚至射到桓温马前,晋军军心大乱。

桓温见状下令撤军,却因传令官误击冲锋鼓,晋军将领袁乔趁机整顿军队,浴血奋战,反败为胜,大破汉军。

桓温乘胜追击,攻入成都,李势投降,成汉政权灭亡,桓温因此声名大噪,被封为征西大将军。

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逝,北方政权陷入大乱。

桓温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北伐,朝廷担心其功高盖主,始终未允,反而派遣亲信殷浩北伐。殷浩北伐多次失败,军需物资被敌军掠夺殆尽,引发朝野不满。

公元354年,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贬为庶人,从此桓温掌控朝廷内外大权,开始了三次北伐。其中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击败羌族首领姚襄,收复西晋旧都洛阳;但另外两次分别败于前秦苻坚和前燕慕容,致使东晋国力有所削弱。

此后,东晋内部权力斗争不断,皇位频繁更替,先后经历了晋穆帝、晋哀帝、晋废帝、晋简文帝等多位皇帝。公元372年,桓温去世,兵权由其弟桓冲掌握,朝政大权则落入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手中。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陆续消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等,统一北方,与东晋隔江对峙。苻坚自恃兵强马壮,妄图一举消灭东晋,双方局势日益紧张。

东晋则君臣一心,积极备战,长江上游由桓冲统领,下游以谢安主政。谢安举荐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谢玄训练出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87万大军讨伐东晋,东晋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率8万北府兵迎敌,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此战中,东晋出其不意,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破灭,前秦也因此衰败,北方再次陷入分裂。东晋则趁势北伐,将边界线推进到黄河南部。

然而,东晋并未因此走向繁荣。

公元385年,随着权臣桓冲、谢安、谢玄等人相继离世,东晋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皇帝司马曜逐渐怠政,将政事交予弟弟司马道子处理。司马道子掌权后,行事逾越皇权,引发司马曜不满,双方矛盾激化。

公元396年,司马曜因酒后戏言激怒宠妃张贵人,被其用被子捂死。、

随后,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

由于司马德宗智力低下,司马道子主持朝政,导致朝外将军不听节制。

公元398年,王恭与殷仲堪、桓玄等人联合北府军头子刘牢之起兵造反,虽叛乱最终被平定,但东晋局势愈发混乱。

浙江一带的世族孙恩趁机起兵,刘裕在平叛过程中崭露头角。

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但桓玄统治骄奢荒淫,民怨沸腾。

公元404年,北府旧将何无忌、刘裕、刘毅等人起兵讨伐,桓玄兵败被杀。刘裕掌控军政大权后,开始北伐,屡立战功,官拜相国,封宋王。

刘裕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建立刘宋政权,享国103年的东晋王朝至此灭亡

#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回眸##涨知识#


文本内容源自@中兴讲历史的视频内容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