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京东高调宣布将招聘全职骑手并进军外卖行业,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赞扬。然而,次日的资本市场反应却异常平静。

这一现象并不寻常,因为京东旗下的骑手类员工有100多万人,这笔成本支出绝非小数目。资本市场为何对此无动于衷?答案其实隐藏在公告的细节中。
2月24日下午,据京东黑板报发文称,京东集团宣布,鉴于目前外卖骑手的平均薪酬远低于京东快递小哥,为了薪酬公平性,未来一段时期签约的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所有成本,包含个人所需缴纳部分,全部由京东承担,确保骑手现金收入绝不会因为缴纳五险一金而减少,此项举措包含现有骑手和新加入的骑手。
低成本试水:京东的全职骑手策略
根据公告,京东自2025年3月1日起将组建新的全职骑手团队,首批1万人,而现有的130万外包快递员被排除在政策之外。这一新老划断策略被内部人士称为“低成本试水”。因为若按照每人年均2万元社保成本计算,覆盖全部骑手需260亿元,这相当于京东2024年净利润的37%。京东真的会这么做吗?
陷入增长困境的京东,迫切需要一个新故事来吸引资本。毕竟京东错过了电商直播带货的增长风口,去年试水提升女性用户增长的动作也以代言人风波告一段落。
杀入外卖行业,京东的目的是增强自身即时零售业务。即时零售的护城河并不深,阿里和拼多多跟进很容易,况且还有美团在近几年的即时零售层面发力。新手预计半小时入户的模式着实分了京东一个大蛋糕,所以京东迫切做外卖,保住自己既有业务的发展,这种模式下催生出了京东外卖。

外卖生意的三端平衡:商家、骑手、消费者
外卖生意需要平衡商家、骑手、消费者三端。地域性很强,每一片区域都需要有足够大的密度。因此,京东在这场商战中必然会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选择高密度的区域率先发展。比如在北上广深地区找到美团、饿了么上的连锁门店,这些门店已经有了丰富的外卖经验,直接增加一个京东入口就行。但这种模式注定了它的客单价不会低,而且供给不够丰富,从而导致整体单量不足。
第二件事是京东大概率会要求全职骑手三线作战,外卖、即时零售、物流相互补位。因为也只有这样,京东才能赚到足够多的钱,给正式员工交社保。但这里面又会存在达达德邦的外包问题,和他们传播相驳。
骑手的困境与期望
京东在新进外卖这个领域时会阶段性遇到困境,本质上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在很多城市会存在生意密度不够的问题。
这两点也正在被事实逐渐确认。从签署的合同上能看得出来,新招募骑手虽然签署合同,但需承诺服从跨业态调度,通过运力共享算法将外卖低谷期的骑手调度至物流板块,规避加班费的支出。
所以以上的商业逻辑都说明了外卖生意是一个短期很难做大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京东旗下还有100多万的骑手们都还享受不到这项社保福利。
不过我们作为老百姓,期盼企业打架,百姓得利。外卖市场的竞争,最后谁是赢家?其实和普通百姓没任何关系,大家只期望那个赢家可以公平合理对待依靠平台生存的人。理论上,企业竞争时期,老百姓多多少少都会比原来更受益一些,就像是当年滴滴和快滴补贴大战的时候,老百姓也有一段非常受益的时期。
后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之后,我们更希望看到每一个参与劳动的人,他们的权利可以得到更为长期的保障。对于外卖平台来说,骑手小哥们要争取的只是利益,更多的利益是订单量的提升也好,是有了社保的缴纳也好,总的来说,我们都希望在竞争之后,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们的总收入可以长期提升。
京东进军外卖行业的举措,虽然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商业逻辑值得深思。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冷静反应,还是骑手们的现实困境,都揭示了外卖行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竞争中,不仅企业能够找到新的增长点,更希望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障。
【文本来源@老丁是个生意人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