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到底是姥姥姥爷亲,还是爷爷奶奶亲?心理学家给出了统一答案!
历史特别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到底姥姥姥爷亲,还是爷爷奶奶亲?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想必困扰了不少孩子和家长,难道血缘关系决定了隔辈亲疏远近吗?

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姥姥带外孙多,奶奶带孙子多,这又是为什么?

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答案却出人意料地一致!

那么,这个答案究竟会是什么呢?

●—≺ 心理学家给出了统一答案 ≻—●

心理学家们通过多项科学调查,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在隔辈亲中,孩子与姥姥的亲密程度最高,这个结论看似有悖常理,却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项有趣的排序显示,孩子与隔辈亲的亲密程度依次为:姥姥、奶奶、姥爷、爷爷,这个排序背后,隐藏着血缘关系和性别差异的奥秘。

姥姥作为孩子母亲的母亲,有着天然的优势,她对女儿怀胎十月的辛苦感同身受,对女儿的孩子自然疼爱有加。

“爱屋及乌”在这个时候就有了完美的诠释,姥姥会倾其所有去呵护外孙,补偿当年没能给予女儿的百分之百。

而奶奶虽是孩子的亲祖母,但与儿媳之间难免有隔阂,婆媳关系就像一道微妙的天平,需要精心呵护,奶奶对孙子的疼爱则会受这种微妙关系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姥姥和奶奶都排在了姥爷和爷爷之前,这就不得不提母爱的力量。

姥姥和奶奶都曾是母亲,体验过生养孩子的艰辛和甜蜜,这种珍贵的经历,赋予了她们更加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呵护力,孩子稚嫩的心灵在她们的掌心之中得到悉心呵护。

相比之下,姥爷和爷爷虽然疼爱孩子,但父爱更多是深沉内敛的,他们习惯于在背后默默付出,但却不善言辞,这种沉默的爱,孩子更难以感知和理解。

当然这只是心理学家给出的普遍规律,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孩子与隔辈亲的亲密关系,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相处时间的长短、性格的相合度等。

那么,在这个有趣的亲密排序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在悄悄影响着孩子的心?隔辈教养之间又该如何平衡利弊,让孩子在疼爱中健康成长呢?

●—≺ 影响亲疏的其他因素 ≻—●

在心理学家给出亲密排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影响孩子与隔辈亲亲疏关系的因素,远不止血缘和性别这么简单。

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教养的先后顺序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很多家庭选择在孩子头三年交给姥姥带,等到上幼儿园了再转交给奶奶。

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却可能在无形中疏远了孩子与姥姥的感情,要知道孩子的前三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

“隔代亲”之下,自己是否还要带孙子,也会影响教养外孙的精力,如果姥姥姥爷还要带自己的亲孙子,那外孙可能就要排在第二位了。

毕竟血浓于水、亲疏有别,随着相处时间的减少,会在孩子心里种下疏远的种子。

老人的性格和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些老人会带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孙子和外孙有差别对待。

敏感的孩子会察觉到这种偏心,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感情就会出现裂痕。

空间距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姥姥再疼爱孩子,如果两地相隔甚远,见面时间少,感情也会日渐淡漠。

反之如果爷爷奶奶就住在隔壁,每天相见的话,感情就会越来越深厚。

此外,父母的态度也在左右着孩子的心,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射出父母的喜怒哀乐。

如果父母对姥姥姥爷更信任,孩子自然会更亲近外公外婆;如果父母对爷爷奶奶更依赖,孩子也会更黏爷孙。

这就意味着,隔辈亲的亲疏远近,远非一两个因素就能决定的。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之下,我们更需要用心去呵护每一段亲情的成长。

当我们在探讨孩子与隔辈亲的亲疏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个更现实的话题:隔代教养的利弊权衡,这个话题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

●—≺ 隔代教养,利弊权衡 ≻—●

隔代教养,就像一枚硬币,有它闪光的一面,也有它朴实无华的另一面。

先说闪光的一面,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父母常常疲于奔命,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榨取着他们的精力。

这时如果有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能伸出援手,接过育儿的重担,无疑是雪中送炭,父母可以喘口气,重新调整生活的节奏,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同时隔代教养也意味着孩子能收获更多的爱,姥姥的爱、奶奶的爱、姥爷的爱、爷爷的爱,就像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四季轮回”。

在这样饱满的爱的滋养下,孩子的心灵会更加丰盈,性格也会更加开朗。

更重要的是,在与隔辈亲的相处中,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这种社交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它将受益孩子的一生。

不过隔代教养的硬币也有它朴实无华的另一面,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往往与新时代格格不入。

一些老观念,如"男孩打骂,女孩惯着",如"吃糖不伤牙,男孩吃得多长得高",常常让父母头疼不已。

溺爱则是另一个诟病,隔辈亲疼爱孩子,常常会跨过父母的底线,纵容孩子的小脾气、坏习惯,这种“溺爱”实则是在“误爱”。

因此父母与隔辈亲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坦诚地谈,心平气和地谈,才能在观念的鸿沟上架起理解的桥梁,只有相互尊重与信任,才能形成教养的合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然而这种沟通又谈何容易?代沟也罢,立场也罢,都像一座座大山,阻隔在亲情的路上,但我们要相信爱能穿越一切。

只要我们以爱为名,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隔代教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事实上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都需要在自己独特的境遇中,去探寻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在尊重、理解、沟通中,亲情才能日臻完美。

孩子就像一颗幼苗,需要全家的悉心呵护,姥姥的爱,爷爷的爱,父母的爱,当这一切爱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孩子定能在温暖中茁壮成长。

●—≺ 结语 ≻—●

在探讨隔代亲疏远近的种种因素后,我们终究要回到一个简单而真挚的道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一切的归宿。

爷爷奶奶也好,姥姥姥爷也罢,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至亲,他们的爱,各有千秋,但都同样温暖。

与其让孩子陷入“亲疏抉择”的纠结当中,不如让他在每一份爱中自由地成长,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光明网:2018-11-08,《奶奶和外婆相比,孩子通常会和谁更亲?一般有三种情况,你是哪个》

光明网:2016-01-01,《隔代亲,姥姥最亲?看进化心理学的劲爆解释》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