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一场决定明朝存亡的大战
凑热闹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至朱由检灭亡,历经16个皇帝,前后二百多年,中间有两次大的危机差点儿要了明朝的命,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是“夺门之变”,这两次危机间隔不久,都与明英宗朱祁镇有关。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战败,三大营损失殆尽,英宗被俘,瓦剌军蠢蠢欲动,剑指北京。

京城准备财宝想赎回明英宗无果,朱祁镇的太子只有三岁,无法理政。于是皇太后孙氏(孝恭章皇后)任命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大臣商议战守之策。 翰林侍讲徐珵以天象为由鼓吹迁都南京,于谦站出来认为应该坚守北京城,并举例宋朝南迁之危害。于谦的主张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在于谦和众多大臣的坚持下,朱祁钰在南迁和坚守之间选择坚守,并把防守重任交由于谦,并将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于谦接受重托后,自八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一日近两个月时间,从粮草、兵力、武器、人事几方面着手备战。

当时京师的精锐兵力全部葬送土木堡,在京的军队不到十万人,并且缺少粮草,人心也非常不稳定。于谦于八月十九日奏请朱祁钰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进京守卫;同时征调五百辆大车将通州粮草运往京师,还提出其他运粮二十石到京师的赏银一两。并且给在京文武官员预支九个月俸粮,军人预支半年俸粮,需要自己去通州领取。同时,其他守城工匠、皇城四门内外官军都进行赏赐。就这样京师的粮食储备逐渐丰足。在兵力、粮草得到补充后,京师人心也渐渐安定。

在武器装备方面,京师所余数量也严重不足,于谦命令工部加紧生产,并将南京库存兵器的三分之二调入京师以备急用。同时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装备,共取得头盔9000 余项、甲 5000 余件;火枪1.1 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 万枝、火炮800余门。

从八月到九月间,明廷对人事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于谦奏请杨洪为昌平伯,并嘉奖巡抚罗亨信,以表示二人镇守宣府之功。同时,推荐广东东湾县河泊所闸官罗通为兵部郎中守居庸关;派遣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荆关;命都督石亨总京营兵,(后来的“夺门之变”,于谦间接死于石亨),并推荐辽东都指挥范广为副总兵协助石亨。让镇守大同用功的原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官,继续镇守大同。同时,于谦弹劾不行操练、军纪败坏的忻城伯赵荣。朱祁钰将赵荣交给法司,以都督佥事孙镗代领其军务。

到九月时,朱祁钰依然以监国身份总理朝政,但不是正式君主缺少皇帝权威,同时为避免瓦剌挟持朱祁镇要挟明廷,群臣于九月初一奏请皇太后立朱祁钰为帝以安人心。皇太后支持群臣主张,朱祁钰于同月六日即皇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至此,皇帝、官员、军士各就各位,粮草、武器准备齐全,一场决定明朝国运的北京保卫战即将打响。

十月初一,也先兵分三路,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也先则亲率西路10万兵马挟持英宗至大同,称其前来归还英宗。大同守将郭登坚守不出,积极备战。也先此计不能得逞,又见郭登已有准备,不敢进攻,遂即经阳和,进攻白羊口(居庸关西南)。十月初八,白羊口守将谢泽战死,瓦剌军攻陷白羊口后挥师直逼紫荆关。

十月初九,也先至紫荆关,并令瓦剌军加紧攻关。此前投降瓦剌的明宦官喜宁告知瓦剌山间小路,紫荆关遂即腹背受敌。守将孙祥、韩清全部战死,紫荆关被瓦剌攻破。瓦剌军便由白羊口和紫荆关向北京进军。

明廷得知瓦剌进攻后,立即将京师戒严,诏诸王遣兵入卫。同时制定赏罚政策,立奇功者,升职三级,赏银二十两;头功,升职二级,赏银十两;常功,升职一级,赏银五两;战死者,子孙袭升二级,赏银二十两。并规定,临阵退缩的领兵头目退缩者,斩首;军士退缩者,许后队斩前队;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

十月初八,朱祁钰命于谦都督各营兵马,节制所有武将;同时赦免此前获罪的刘安、王通,协助守卫京师。并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御敌之策。朱祁钰采纳于谦到城外迎击敌军主张,将二十二万大军分别防守京城九门,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陈于德胜门;都督陶瑾陈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陈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陈于朝阳门;都督刘聚陈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陈于阜城门;都指挥李端陈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陈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陈于宣武门,各门守将皆由石亨节制,于谦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十月初九,明军要求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此时明军有盔甲者仅十分之一。等各部队出城后部署完毕后,京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十月十一日,瓦剌到达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列阵,并将朱祁镇放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里。当天,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杀退贼三百人,生擒一人。也先见明军阵容严整,不敢贸然进攻。随后以议和的名义,让明廷派人来接朱祁镇。次日,明廷派两个小官前去,也先想让明廷派更高级别的官员过来,明廷不为所动。


也先见议和之计不成随即调集主力于十月十三日进攻德胜门。此前,瓦剌曾派兵来此侦查,于谦预感也先将在此进攻,让石亨预先在路两旁的空房中领兵埋伏。瓦剌军进攻后,明军派少量部队前去迎战。遂即佯装败退,瓦剌军万余骑兵追击。当瓦剌军靠近时,明军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进行夹攻。瓦剌军大败,死伤惨重。也先之弟孛罗、平掌卯那孩皆中炮而死。


随后,瓦剌军又转至西直门进攻明军。明军守将孙镗率军迎战,斩其前锋数人,瓦剌军向北退却。孙镗率军追击,瓦剌军增兵将孙镗合围。孙镗全力拼杀,但依然无法解围。明军高礼、毛福寿前来支援,随后石亨也派兵前来助战。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撤退。


十月十四日,于谦根据前日暴露的问题重新部署,命都督王敬、武兴,都指挥王勇前往彰义门御敌,要求他们相互应援,不得贻误战机。又命佥都御史王竑往毛福寿、高礼处提督军务,并于孙镗一处屯兵。同时,让毛福寿等堵塞京城西南街巷的重要路口,并埋伏短枪,以待策应。当天,瓦剌军组织兵力进攻彰义门,于谦命王敬、武兴前往彰义门迎战。武兴令火铳在前,随后排列弓箭短兵,以数百骑兵排在最后。瓦剌军至时,明军以火铳攻击,但有部分明军骑兵为争功私自出击,致使明军阵型破坏。瓦剌军趁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而死。随后,瓦剌军追至土城,但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前进受阻。随后明军前来支援,瓦剌军不敢恋战,随即撤退。


次日,经过几天进攻,也先发现一时难以攻下北京,并且连日战败,士气低落,另外一直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进攻同样不利。同时,也先听说明廷援军集结,害怕断其后路。在此情形下,也先在当夜挟持朱祁镇拔营撤退,并对途经的州县大肆掠夺,十月十七日,由紫荆关北退。此时,关内各府州县还有不少瓦剌军残部。于谦命杨洪、孙镗等人进行清缴。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部退出塞外,北京保卫战取得最后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成功,本质上是于谦通过系统性组织管理将一盘散沙的明朝军政体系转化为高效战争机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权责明晰、资源整合、士气凝聚、制度创新”,这些原则至今仍是组织管理的经典范本。


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即决定组织应该做什么,设立一系列组织的目标,一旦确定了目标,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这些目标。

(2)组织。即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技巧。

(3)领导。即通过沟通、激励、授权、协调等方法管理员工,带领团队。

(4)控制。即控制组织的资源,评估执行情况,是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的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01


统一组织目标:

在战与逃之间,清洗宦官王振余党,统一朝廷主战派意志,背水一战,誓死守城。


02


整合组织资源:土木之变后,明军损失惨重,于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迅速整合京营的残存力量,组建了团营,并对其进行了体制改革,使兵将相识、职责明确,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获得了景帝的充分授权,拥有了极大的军政决策权,能够高效指挥军队,抵御外敌。


03


通过沟通、授权,强化管理:

在北京保卫战期间,于谦打破了旧有的官员举荐制度,直接向皇帝举荐文武官员,并获得了任免文武官员的授权,同时给守卫九门的官员充分授权。这一改革使得他能够迅速选拔出有能力的官员来协助他进行战争管理和组织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


04


动员民众参与,设立激励机制,增强凝聚力:

于谦不仅重视军队的建设,还积极动员民众参与防御工程,如征集粮草、补充武器、修缮城墙、增设炮台等,设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还常常身先士卒,这既提高了京师的防御能力,又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


05


制定灵活战略,以弱胜强:

在面对瓦剌的强大进攻时,于谦充分考虑到敌我力量的对比,制定了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地形和城防优势,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成功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并最终迫使瓦剌撤退。


于谦凭借“石灰吟”一般的精神,运用娴熟的组织管理技巧,带领京城军民打赢了决定明朝存亡的北京保卫战。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