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大运河与无锡~~从“傍城而过”到“穿城而过”
小马哥深度看无锡

春秋以来,无锡城最初沿江南运河网的核心伯渎河兴建,随着江南运河网向吴国大运河发展,无锡城也移至连接太湖与大运河的闾江运河口。而后,由于太湖不再成为吴越争霸的焦点,无锡人发挥择水而居的天性,傍古江南运河建城,随着运河水利功能和漕运功能的不断完善,无锡城逐步跨过运河发展,形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形态。此后,出于军事防御和交通运输考虑,又发展为运河环城而过,奠定了无锡老城的基本格局与形态,确保了城市安全与运河通畅,传承了运河历史文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大运河无锡段与无锡城和谐共生、互促繁荣,充分体现了大运河与城市之间的相生相伴、共同发展。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无锡城位于古江南运河西侧,和大多数运河城市一样,运河傍城而过。随着隋代以后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城市逐渐繁荣,无锡城开始跨过运河向另一侧发展,逐步形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格局。

汉代开始,无锡制砖业兴起,考古发现,汉末至南朝的无锡墓葬内普遍使用带铭文的纪年砖。这样的产业条件,为无锡城的修筑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载:“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高一丈七尺,门皆有屋。”说明东汉时无锡有和泰伯城、阖闾城一样的子城(城)和罗城(郭)。

南朝刘宋《南徐记》记载,当时无锡城还是汉代旧城,不过规模有所缩小,“罗城周围四里三十七步,子城一百七十步”。罗城的位置据南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在运河西,梁溪东”。当时无锡城的具体位置,据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等旧志分析,西到梁溪河,东到弦河(即大运河),南至西溪(即今前西溪、后西溪一带),北达斥渎(即今道长巷、德兴巷一带)。可见,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古江南运河在无锡城东侧“傍城而过”。

西晋末年,戎狄内侮,北方战火频仍,百姓流寓江左者数以百万计,朝廷将北方的杼秋县侨置于无锡境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厢也逐步扩张,无锡城周围、古江南运河两侧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民居、寺庙、庄园,如距无锡城不远的惠山寺、南禅寺等都是南朝所建,无锡子城南隅也有南梁大贵族萧源之墓。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大运河无锡段也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业八年(612年),见诸史册的跨越无锡运河的第一座桥——利津桥(又名通济桥、大市桥)落成,说明隋代无锡跨运河东西两邑发展的城市格局开始形成。唐代,无锡城继续跨大运河向东、向南发展,城墙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熙春”“朝京”“梁溪”“莲蓉”四个城门,并开凿护城河,为了便于运河水运,还专门开辟了南、西、北三个水关。原本“傍城而过”的运河从北水关入南水关出,呈现出“穿城而过”的形态。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林立、混战不休,无锡正好位于军阀杨行密与钱镠势力的交界处,双方交战频繁,为加强防御,杨行密在无锡东南部扩充城郭,抵抗钱氏,开设了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3个偏门。据宋聂厚载《常州无锡县记》记载,为防备吴越国进攻,杨吴还把县衙从县城西北部移到了西南隅重建,直到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时才迁回原处。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无锡县令李晋卿围绕回归后的县衙,重筑了周围一百七十七步的子城,但没有修筑外城。这导致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讨伐叛军陈通失利的御营统制辛道宗部溃兵,乘巨舟数百从苏州进逼无锡时,竟无外城可守。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对此描述道,自是以后,皆即外城而修筑之,不再修建子城。到了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无锡外城已经建好,四座城门分别为:“东熙春、径胶山,南朝京、径平江,西梁溪、径惠山,北莲蓉、径郡城。”由此,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形态被进一步固定下来。

大运河穿越无锡城这段水域被称为“城中直河”,也叫弦河、邗沟。虽然人称“直河”,其实并不笔直,在城中三凤桥附近明显往东南方向偏折。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称其为“无锡县城内运河”,表明运河已在无锡城中,既是城市的运输主干道,又可以保证居民生活之用。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云:“城中直河,自北水关入,直行出南水关,亦名弦河,以有弓河、箭河而名之,故运河道也。”其中所说的弓河、箭河,与城中直河共同构成了无锡的城市运河水系。古人历来重视城市防涝,早在战国时代,《管子》就论述了构建城市排水设施的主要原则:“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无锡雨水丰沛,唐宋时城墙合拢后,城内外的水系被隔断,聪慧的无锡人在城中直河两侧开挖河道,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的城市水系。元《无锡志》记载:“城中河凡十有八,皆运河之支流别脉。”

城中直河将无锡城一分为二,形成了三个各自独立又互为勾连的水系。直河以西,分南北两个水系:北段北起北水关,南至州桥河,由留郎河、斥渎、胡桥河、营河等组成,其中一条玉带河环绕无锡县署,犹如知县官袍上的腰带,解决县署的排水、用水问题;南段北起后西溪,南至西水关,包括后西溪、前西溪、束带河等支流,其中束带河在孔庙和县学之前流过,再环绕其一周,仿佛读书人的腰带一般,故有此号。

直河以东的水系围绕弓河展开。元《无锡志》载:“弓河,本旧县之罗城濠也,岁久无可验,但称东河,故老相传云。弓河自闸口湾由东门而南出渡僧桥,通运河,河如弓之背,故号弓河,以运河比之弓弦也。”弓河是无锡旧罗城的护城河,沿东城内侧而行,两头通城中直河,从闸口湾即莲蓉闸口一直到南水关附近“小南海”寺外的渡僧桥,呈弓形,又称东里城河。与弓河相对比,城中直河则像弓弦一样,故而又名“弦河”,其与弓河之间共有九条东西向如弓箭一般的支流“箭河”,构成一弦一马九箭的城市水系。

直到1929年,这一水系依然存在。民国薛明剑编《无锡指南》曰:“别有箭河九道。其次第自南而北。”这种城内沿运河两侧每隔百米建一支流的布局,大大促进了运河与马河、留郎河、束带河等城内主要河流之间的水系畅通。

无锡城的街巷、道路,也是沿大运河两岸及其支流岸边逐步修筑、发展、延伸起来的。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与枕河而立的建筑、沿河而建的街道,共同构成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富有无锡地方特色,体现出古代无锡人善于利用运河的智慧。民国周贻白《无锡景物竹枝词》形象地描绘了这一风貌:“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穿城而过的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开通的新运河依然从无锡中心城区中穿越而过,新运河像一把弓,古运河像一根被拉开的弦,2002年建成的太湖大道似一把箭。无锡仍是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这一形态保持了两千多年始终不变,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并不多见,充分展现了大运河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