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历史课本上,下图这个青铜器叫“司母戊鼎”。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鼎上的铭文就是这么写的!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学术分叉:古代铭文中,“司”和“后”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刻在鼎上也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如果是“司”,一般代表后代的祭奠,这个鼎不会置于主墓室之内,如果是“后”,代表了君王对于死者妻子身份的肯定,则一定会置于墓室之内。那么后来为什么会确定是“司”而不是“后”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权威——挖掘出这个鼎的人当时大多已经离世,余下的两个都说不清鼎在墓中的位置,再往后,郭沫若拍板说是“司”,那自然所有人就认为是“司”了。

后母戊
但现在的历史课本,这件青铜器的名字却改成了“后母戊”,难道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个鼎是置于墓室之内的吗?还真的有,因为郭先生拍板之后,著名的妇好墓被发掘出来,其中下图这个鼎就是置于墓室之内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鼎上的铭文是:后母辛!而这个“后”和那个“司”不能说完全相同,只能说一模一样!

妇好
问题到底在哪里?其实仔细想想,这件事的关键并不在“司”和“后”,而在于我们通常不太愿意解释的“戊”和“辛”。
“戊”,就是第五个妻子的意思,“辛”,就是第八个妻子的意思,我大学里一位教授曾经这么分析过这个事件:这个鼎上的铭文一定是“后母戊”,因为只有作为君王的丈夫才可能这么正大光明地用结婚的顺序称谓自己的妻子,如果作为君王的后代、臣子或者亲戚,怎么敢把这个点作为祭奠的一份子?但如果我们回避了“戊”的含义讨论“司”和“后”,那么这确实就是一个历史上的难解之谜了!

天干地支
问题来了:就算说到天边去,我也万万不敢相信郭先生的历史研究水平是低于我们学校那位历史教授的,那么,他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呢?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作为镇国重器,其代表的内涵必须是正向的!“司”者,代表母慈子孝,属于传统美德;偏偏“后”者,代表妻妾成群,属于封建残余。郭先生自然是知道“司”与“后”的后面各自代表了什么,更清楚“戊”的含义,他的选择并不是一种“历史正确”,而是一种“政治正确”?

后母戊
文章的最后,节选一段来自《三体》的原文,熟读《三体》的各位自然知道出自哪个章节:
雷志成再次摇头,“我知道在技术上和工作量上都没什么,但你……唉,杨总啊,你头脑中缺的就是这根弦啊——向红太阳发射超强烈的电波,你想过这种实验的政治含义吗?”
杨卫宁和叶文洁一时瞠目结舌,他们并不是感到这理由荒唐,相反,是为自己没有想到而后怕。

三体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