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一:魏文侯选宰相
内容:千古识人术,教你识别身边的英才。

【原文】文侯谓李克曰:“先生有言:‘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译文】略。
【解析】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才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如何选人用人,一直是困扰很多老板和领导干部。
古人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辨材就像辨别木材好坏一样,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又是非常困难的,甚至需要等上七年才能见分晓。
所以,要真正辨识一个人,自古以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谁又能等的了七年呢?
借古鉴今,今天们就来说说高段位狠人千古识人术,教你识别身边的英才。

第一,高段位的狠角色,要想立足不败,得把人性看透。
魏文侯说:先生常跟我说,家里穷时,希望有个精打细算的老婆;国家乱时,希望有个懂管理、懂治理的宰相,现在我想选个宰相,在魏成和翟璜之间不知道该选谁,您觉得这两人咋样?
对于这种关键人选问题,不好回答,况且魏文侯是个谋略大家,心思深不可测。
关于丞相之位,或许魏文侯心中早已有了定数,他此举更似是对人性的考验,欲瞧瞧谁与他同属一派。
对丞相人选,李克如果直接表态,风险极高。
一方面,推荐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这无疑是一件极其棘手的事情。当认同其中一个人的时候,必然会得罪另外一个。这种得罪并非是一时的不快,而是可能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后患。另一方面,要是某某真因为李克的推荐,成功当上了丞相,那他极有可能会拉帮结派,搞出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这对于领导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没有哪位领导愿意看到手下人的势力过于庞大,以至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决策的权威性,进而威胁到自己。
所以,此时,切记千万不要直接给出答案,魏文侯是在试探,想摸清楚李克到底咋想的,站哪边的。
李克趁机应付道:卑微的人不去讨论尊贵的事,我已不在核心决策层,所以不配说这个事。
其实是,李克左右为难,推荐谁都不太好。要是推荐对他有恩的翟璜,魏文侯会觉得他优亲厚友,只讲人情。如果推荐魏成,会背有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的骂名。甚至会因为推荐错了人,得罪了另一方,或双方都得罪了。好难呀。
所以,李克先是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意思就是,这事儿不是我该掺和的,我级别不够,离得也远,我哪知道。然后他还补了一句:“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就是说,我就在外头,里头的事儿我不清楚,我可不敢乱说。
这其实就是个装傻的招数,承认自己不懂,不是啥丢人的事。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是挺实在的表现。没人会逼一个啥都不知道的人去做决定,对吧?这样既不得罪领导,也不得罪别人。这就是谋略,得会躲,才能保住自己,不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
但文侯仍追问想要答案:先生,我真诚尊您为老师,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您不要客气,我是真诚向您请教。
魏文侯再逼问,李克也没慌,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给了些标准。
因此,当领导向你询问谁好谁坏这样极为敏感且充满潜在风险的问题时,切记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直接给出回答。因为直接回答可能会让你陷入两难的困境,无论你给出怎样的答案,都可能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说,如果你在回答中过于偏向某一方,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刻意讨好,从而失去领导对你的信任;而如果你过于贬低某一方,又可能会引起相关人员的不满和怨恨,为自己树立不必要的敌人。
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社会的人际关系同样微妙。领导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一种试探,也可能是对情况的一种间接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直接回答,而要谨慎思考,寻找更为妥善的应对方式,才能不会陷入被动。

第二,高段位的狠角色,要想立足不败,不给标准答案只给答案标准。
魏文侯虽诚意满满,不过李克依旧没有说具体人选,而是他提出了“五大识人术”,意思就是:“我给你工具和标准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李克说道:“国君您是疏于观察呀!看人,平时多注意和他亲近的人,富贵时多注意和他交往的人,显达时多注意他推荐的人,穷困时多注意他所不做的事情,贫贱时多注意他所不谋取的态度。这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了,又何必跟我商量呢!”
实际上翟璜和魏成能做到魏文侯身边的重要位置,肯定是非常有才能的,所以李克没有去说怎样识别才能。这并不是因为才能不重要,而是对翟璜和魏成而言,才能已经具备,需要从德这个层面做进一步的筛选。
于是李克从德的层面提出对人性考察的识人五法:你处于顺境,穷的只剩下钱了,他会考察你有没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即“富视其所与”;你处于逆境,穷的叮当响,他会考察你会不会取不义之财,即“贫视其所不取”;当你处于顺境,位高权重,他会考察你有没有做到“达视其所举”,就是有没有任人唯亲;当你处于逆境,进退维谷,他考察你有没有坚守底线,也即“穷视其所不为”。如果这四个你都做到了,还有一个“居视其所亲”,就是时时刻刻观察你跟谁攀交情,跟谁亲近。
李克给出了答案标准,让魏文侯自己决定,李克可不趟这浑水。这就是谋略智慧,面对陷阱问题,得会装傻,得会推,才能保住自己。
总之,魏文侯和李克的这场博弈,让我们看到了高手的处事之道。他们都深知,在风云变幻的权力场中,不轻易表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随意地表态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被他人抓住把柄或利用。同样,不随意站队也是至关重要的。盲目地选择阵营,可能会在局势发生变化时遭受牵连,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实在是没办法需要表态时,要说答案标准,不要说标准答案,这并非是阴谋诡计,而是基于对人性、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判断。人性的复杂多变,犹如一张无形的网,交织着欲望、利益、情感和权谋。只有洞悉其中的规律和奥秘,才能在权力的漩涡中保持清醒,做出明智的抉择。

第三,高段位的狠角色,要想立足不败,常常以理服人。
翟璜知道文候去找了李克,于是问李克谁当宰相。李克面对翟璜这个当事人,没有打太极,反而直接了当地告诉他:“是魏成,不是你。”
翟璜听后很不开心、很不服气,说:“我为主公推荐了不少人才!西河守吴起、邺令西门豹、乐羊、屈侯鲋,还有你翟璜,哪个不是我推荐的?”
李克面对质问也毫不客气说道: 我之所以认为国君一定会选魏成,原因在于,魏成把俸禄的百分之九十花在别人身上,花在自己身上只有百分之十,所以才认识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国君都把他们当老师。而你推荐的人,国君都把他们当臣子,你觉得你能跟魏成比吗?
翟璜当场愣住。他想了想,觉得李克说得有道理,于是赶紧道歉,并拜他为师。
那么,魏成与翟璜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从根本上看,魏成与翟璜推荐的人才是不同的。卜子夏、段木干、田子方有道德上的优势——儒家严格自律,同时还有战略上的开阔视野,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是帝王之师。而李悝、吴起、西门豹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责,是分而任事者也。魏成推荐的人,国君以之为师;翟璜推荐的人,国君以之为臣。这就是差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李克的一番话,分析出了差距,点醒了翟璜,所以翟璜拜李克为老师。
但李克所展现出的这种不在背后谈论他人、有问题当面说清的处事风格,实在是难能可贵,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在人际交往中,背后议论他人往往容易引发误解和纷争,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破裂。然而,李克却能够坚守原则,坚决不在他人背后说三道四。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他人的尊重以及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
而当面对问题时,他选择当面说清,这种勇气和坦诚令人钦佩。在整个过程中,李克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逻辑来说服对方,使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从而化解矛盾,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那些处于高段位的狠角色,往往高超的语言艺术、隐语回答的做事技巧及以理服人的精神特质,他们并非凭借权势的压迫或是武力的威胁来使他人顺从,而是依靠深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表达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赢得尊重和成功。
这种说话做人方式你学会了吗?
